第B06版:乐业·培训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6月07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金银细工大师沈国兴:让老手艺焕发新生

青年报记者 明玉君

    沈国兴在金银细工制作从业30余年,打造出多个精细产品。受访者供图

“镂金错彩,至臻传承。”入行32年来,沈国兴始终如一,在日复一日的精细雕錾中打磨技艺、传承手艺。一路走来,他曾为创作“180度的微笑观音”四上普陀山,也曾为千年文物“整旧如旧”而费尽心力。如今,作为老凤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银细工”制作工艺第六代传承人之一、上海老凤祥有限公司银器厂金银细工大件组长,沈国兴依旧满腔热忱,依托工作室带徒传技、创新攻关的同时,为行业培养和输送更多高技能人才。

青年报记者 明玉君

十年磨一剑逐渐在行业内崭露头角

金银摆件虽绚丽夺目,雕刻金子的人却是寂寞的,当许多同行承受不住这份枯燥与乏味,纷纷转行时,沈国兴依然坚守,并紧握手中的榔头,一敲就是30余年。对他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心热爱这份工作,就会融入其中,收获无尽的乐趣与成就感。”谈起与金银细工的结缘,沈国兴仿佛又回到了懵懂的中学时代。

当年,正值初中毕业,本想将电子专业作为报考志愿的他,受班主任的启发进入了金银饰品班。“我从小喜爱绘画与书法,老师建议我就读工艺美术设计方向的专业,不但学以致用,更便于将来就业。”就这样,沈国兴开始系统学习金银细工相关理论和实际操作,并顺利进入老凤祥,踏上技能之路。

学艺阶段,他刻苦钻研、勤学苦练,每天早早来到车间,跟随师傅练习翻模、捶揲、扳金、抬压、錾刻、镂空等技法的制作技巧,精细到人物的五官细节、发丝、衣褶……细微之处全凭一刀刀、一锤锤刻画出来。往往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才能完成一个作品。“榔头每天敲打几万次,有时也会砸到手而受伤。”

尽管如此,沈国兴依然潜心学习,为了进一步提升技能,他报名参加了徐汇区业余大学的实用美术班,利用下班后时间“充电”。有时下班晚,他顾不上吃饭,就饿着肚子骑车直奔学校。经过三年夜校学习,他的眼界得以拓展,在摆件整体塑形以及美感的把握等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师傅也夸赞他创作的金银摆件线条流畅、神态逼真、造型生动、栩栩如生。

而沈国兴真正开始崭露头角是在1997年,当时,无锡灵山要制作3500尊纯金的灵山小金佛摆件,价值高达6000多万元,老凤祥也参与了投标。“设计制作的重任落在了我和师兄身上。”为此,沈国兴和师兄前往无锡实地观察大佛,查找资料,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了“小金佛”的设计和实样制作。很快,这尊栩栩如生的小金佛就被送往佛教协会进行集体评选,并从100多件投标作品中脱颖而出。沈国兴介绍说,项目也为公司创造了537万元的经济效益。

四登普陀山用心打造经典传世精品

多年来,沈国兴在继承中国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精华的同时,努力探索并扩大传统工艺的表现范围和规模,设计制作了一批代表中国金银细工技艺顶尖水平的精品。2001年,大件组承接了制作一尊重12公斤、高88厘米观音金像的项目,这是建厂以来规模最大的观音像。

接到这个棘手的任务后,沈国兴和团队反复揣摩,研究了大量国内外寺庙的佛像造型,最终制作出了一件小样。谁知,客户看完之后直摇头:“不行,这座观音的眼睛不对!”原来,客户希望观音的眼睛在180度范围内都要呈现出对人微笑的效果,即无论人走到哪里,都能感觉到观音在对自己微笑。

为了创作出满意的作品,沈国兴和师兄先是前往苏州紫金庵,攀上脚手架,近距离观察了巨型观音像脸部的构造,后来又四上普陀山,租了船,从各个方位仔细观摩南海观音像。最后,他们恍然大悟,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关键就在于眼球。小型佛像只有突出眼球,加大夸张的效果,方能呈现出‘微笑观音’的效果。”回到老凤祥后,沈国兴几易其稿,反复打磨,最终将金光闪闪的观音像放到客户面前,客户惊叹不已:“这观音,活了!”

“微笑观音”让人们称奇的同时,也引起了上海博物馆(以下简称“上博”)的注意。当时,上博手中正好有一批辽代金器,由于年代久远,出土

时瘪损的情况比较严重。虽然上博拥有修复古代绘画、青铜器的技术,但古代金器的修复经验却不足,于是他们想到了求助老凤祥。“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再三强调,这是国家二级文物,不能有任何损失,必须‘整旧如旧’。”

回顾整个修复过程,沈国兴强调,辽代花瓶和辽代扁壶这两件文物的瘪损现象十分严重,金壁厚度不足0.2毫米,如果采用简单的低温焊接技术,会破坏文物的色泽,致其“毁容”。而另一种难度更高的方法要将工具伸入文物内部,慢慢将瘪掉的部分拱出来,但文物本身的瓶口小,瓶颈又狭长,普通的工具根本无法伸进去。多次尝试之后,沈国兴花了整整两周,研发出一个“机械臂”。“它类似平时的鞋楦,伸入瓶内,小心翼翼地将文物瘪进去的部分一一拱出,直至恢复原样。”

看到修复后的文物后,博物馆工作人员非常满意,又接着带来了《摩羯形金提梁壶》、《辽金孩儿枕》等十多件严重变形的文物。这些沉睡千年的文物在沈国兴的巧手之下,一一恢复其原有的样貌,他也因此练就了“修旧如旧”的绝活儿。

在他看来,修复文物是个充满乐趣的过程,既可以学习和揣摩古人打造金银摆件时所使用的技艺,又可以与古代工匠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了解了古人的制作手法,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沈国兴笑着说。

传承中创新让老手艺持续焕发新生

金银细工的制作工艺流程极为复杂,涉及绘画、设计、雕塑等专业能力,需要从业者需有扎实的美术基础,同时,在枯燥乏味的工作环境中,耐得住寂寞,潜心钻研。多年来,沈国兴致力于改进和创新制作工艺,如前几年时兴的银雕画,运用新设备、新技术,结合传统手工艺,大大降低了成本。同时,他尝试用黄金和其他材质相结合,制作出了更多适合现代年轻人的金银器。

“制作金章时,传统方法会导致变形走样,但定位焊接技术就是一种突破,3D打印技术也在慢慢地融合中。不过,想要制作精品,还是需要依靠传统手工艺。”沈国兴强调,只有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将民族文化与现代艺术理念结合,才能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工艺美术品来。

作为老凤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银细工”制作工艺第六代传承人之一,沈国兴深感责任重大。2012年,以他名字命名的上海市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成立,他带领着多名技术骨干,先后制作了“静安佛鼎”“八仙神葫”“御用金餐具”等四十多件作品。其中,十多件作品获得各类国家级奖项,仿古金器系列则在制作过程中就被多家机构及收藏家预定。在创新与创作的同时,他与团队还尝试将高科技融入到传统工艺之中,让金银细工这门流传三千多年的老手艺持续焕发新生。

“工作室培养了一批革新创作能手,他们已经成为行业内新一代高级能人才。”在沈国兴看来,传承并发扬着这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关重要。他强调,做金银细工需要有匠造精神、匠造意识、匠心能力,同时还要保持艺德、匠德,坚守经典,勇于创新。

“上海市突出贡献技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回首一路走来,所获得的多项荣誉,沈国兴的内心感慨万千。他坦言,入行多年,自己时刻谨记《考工记》中的古训:“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未来,将致力于传承创新,创作出更多的传世精品,为行业培养和输送更多精益求精的“手艺人”。

手艺人宣言

他坦言,入行多年,自己时刻谨记《考工记》中的古训:“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未来,将致力于传承创新,创作出更多的传世精品,为行业培养和输送更多精益求精的“手艺人”。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