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都市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7月11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一群人、1300只猴子——他们在干一件伟大的事

“猴王”孙强5年不馁攻坚克隆

青年报记者 郭颖

    孙强和中中、华华。受访者供图

2017年底,在历经5年的艰辛后,世界首批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和“华华”在中国顺利诞生。这项技术,让中国在世界上领跑。中中和华华也让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主任、研究员孙强“一夜成名”,在此之前,他带领团队已在苏州西山岛上养了10年猴子。

青年报记者 郭颖

脑中有科学 心中有道义

说起中中和华华,孙强就像提到自己的孩子。“她们最近很好,已经放回猴群了。平时只要一叫她们的名字,立刻就会跳到兽医的手上。但最近有一个月没管她们,再找她们,或许是紧张,咬了兽医一口。”孙强笑着介绍说,眼下,他们在西山岛上的基地,已经有1300多只猴子。

2005年,怀揣着在中国建立非人灵长类辅助生殖技术并做出转基因模型猴的梦想,孙强在博士毕业后没有选择出国去做博士后,而是从事非人灵长类研究。2009年,恰逢中科院神经所计划开辟非人灵长类研究领域,神经所“伯乐”蒲慕明决定把建设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的重任交给他。

为了早日得到转基因猴,孙强选择了远离家人和核心城市,在位于苏州太湖西山岛上的一个猴子养殖场内通过租用设施来实现快速起步。他们租住小镇上的民房,没有食堂就自己烧饭,订购试剂药品也靠自己往返实验室和小镇提取,交通工具是电瓶车。条件艰苦,远离城市也导致人才招聘困难,只能退而求其次招聘几乎没有任何经验的“小白”。因此,他全身心扑在平台的建设上,手把手培训新人。

孙强团队现在有21个成员,最年轻的出生于1998年。“大中专毕业生更愿意从基层做起,不挑活儿。”孙强告诉青年报记者,他们团队去年曾经来过两个硕士生。“一个是兽医,一个做显微操作。我让其中一个去猴山养猴子,干了一个月不干了;我让另一个去养小白鼠,干了4个月不干了。”孙强坦言,以前他们几乎招不到兽医,因为相对来说,跟着他们干还不如去宠物医院,待遇好得多。“现在好多了,已经有人肯来我们这里干了。”于是,就这样,20多个人,1300多只猴子,孙强团队在岛上干着这件伟大的事业。“我们现在成名了,大家对我们寄予的希望更大,我们的压力也更大了。”

孙强现在大多数时间还是会在西山基地度过,每周末回上海,他在岛上的生活规律又重复:早上7点吃早饭,然后开始工作,一直忙到晚上11点下班。他喜欢这样的田园生活。

自诩“脑中有科学,心中有道义”的孙强认为实验动物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定要善待它们。根据实验动物饲养的国标规定,实验猴可以每笼一只地养在更方便月经检查和兽医操作的单笼里,但为了让猴子住得更舒服,他们选择用大笼舍“群养”。“但是,那些笼子年头多了,不牢固,以前经常会有猴子拆了笼子溜出去,但在外面找不到吃的又会回来。”为此,孙强特意招了一个电焊工,及时检查笼舍。从此以后,猴子再也没跑过。

对于此番入选上海十大“最美科学家”,孙强认为,他的团队每个人都很美。“你们觉得每只猴子都长得差不多?其实不然。我们每个兽医都至少认识两三百只猴子,还给它们起不同的名字。”

克隆猴实验做了5年失败了5年

孙强此番当选上海市十大“最美科技工作者”,实至名归。

2010年国庆假期的一个雨夜,为了把一个重要的试剂尽快带到实验室的低温冰箱中保存,他在从基地返回宿舍、没有路灯的路上骑行时,摔断了锁骨。但当时正是实验的关键节点,一些关键的实验还离不开他,他悬着左臂忍痛坚持了一周,把实验做完才去医治。此时摔断的锁骨已错位互连,不得不重新切断后再接上。即便如此,他也没休息几天,不等拆线就回归一线。正是这批注射的猴卵,在次年3月诞生了首批具有类似人自闭症表型的转基因猴。这实现了他多年的梦想——建立非人灵长类转基因技术。

但他并没有就此停滞不前,为解决主要的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猕猴性成熟时间过长的问题,他又带领团队利用精巢异种移植技术成功实现猕猴的加速成熟,将食蟹猴的繁殖周期从5年以上缩短到2.5年。

在认识到体细胞克隆技术重要性的前提下,孙强毅然接下了攻克非人灵长类体细胞克隆技术这一重任。20多年来,国际上多个顶级实验室尝试攻克非人灵长类体细胞克隆技术都无功而返。世界公认的非人灵长类克隆专家米塔利波夫前后用了15000枚猴卵进行尝试,最后仍以失败告终。尽管如此,孙强及其团队还是冒着很可能失败或很长时间没有成果的风险,在平台建立3年后的2012年开始了体细胞克隆技术的攻关。

体细胞克隆猴实验做了5年,孙强的团队也失败了5年。深深的挫败感时常使大家感到非常痛苦和沮丧。他经常勉励大家,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不计较短期的得失,而是为了最终的远大目标一起相互守望。

如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组部“万人计划”入选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018年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尽管荣誉多多,但采访中,孙强总说:“你们不要老写人,多写写科普知识。”

眼下,孙强的最大愿景是:完成8种用于疾病的模型猴、8种用于科研的工具猴,培育3000-5000只实验猴,并且建立种群。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