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下一版   

 

2019年08月0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开馆百日,参观人数累计超过3.8万人,平均每月接待人数超过1.2万人

相约渔阳里 打卡正青春

    青年报记者 吴恺 摄

正值暑假,许多青少年的实践走访列表多了一处打卡地——全新亮相的“渔阳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

为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经过近10个月改造的“渔阳里”,于今年4月29日对外试运营,至8月6日,正好百天。

一份启事、二十四本藏书,新的实物还原历史。精致沙盘、互动体验区让纪念馆变得“少年气”。未来,纪念馆还将招募青少年志愿者讲解员,进驻更多青年讲师团,让“渔阳里”真正成为新的红色文化地标、青少年的“青春打卡点”。

“如果说,2004年开馆时,渔阳里纪念馆是一名婴儿,那么现在的它应该是正处在成长期的少年,它在不断接受改变,也在不断自我创新,有一股欣欣向荣的‘少年气’。”

——馆长洪颖哲

■05

正值暑假,很多青少年的实践走访列表多了一处打卡地——全新亮相的“渔阳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为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经过近10个月改造的“渔阳里”,于今年4月29日对外试运营,至8月6日,正好百天。一份启事、二十四本藏书,新的实物还原历史。精致沙盘、互动体验区,让纪念馆变得“少年气”。未来,纪念馆还将招募青少年志愿者讲解员,进驻更多青年讲师团,让“渔阳里”真正成为新的红色文化地标、青少年的“青春打卡点”。

青年报记者 周胜洁 见习记者 陈嘉音

新增展品

用实物为青少年讲历史

一个世纪前,新渔阳里6号,在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领导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了,这是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五四运动百年之际,它修葺一新,重新亮相。

正值暑假,每天馆里多了很多青少年的身影,有的三两人结伴而来,有的由父母带着前来参观。

当他们步入纪念馆的序厅,迎面就能看到一组重达一吨的艺术浮雕群像《先驱》,展现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最早的八名团员:俞秀松、施存统、陈望道、李汉俊、叶天底、沈玄庐、袁振英、金家凤。

从这一刻起,到参观结束,他们能从新增的展品《青年团筹集基金启事》中,从施存统早年个人收藏的二十四本藏书中,从展馆的沙盘中,完整地了解建团初期的历史。

“重新开馆后,渔阳里的实物展品进行了更新、充实,目前有40多件实物展品。我们希望用‘实物’来讲好故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馆长洪颖哲强调了红色文物的重要性,在她看来,红色文物不但增强了文物展览的生动性、参与性和体验性,也做到了见人见物见精神,让共青团的精神更好地传播。

如新增的展品《青年团筹集基金启事》,由俞秀松在建团初期亲手撰写。俞秀松也是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员。

此外,第一任团中央书记、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八位发起人之一的施存统早年个人收藏的二十四本藏书也在纪念馆中展出,其中有两本书还有施存统的个人签名。

“部分青年对包括早期共青团史在内的早期革命史都比较陌生,很希望这些实物藏品能够增进青年对那个时代的认识。”捐赠者吴景键如此表示。

重温初心

长者结伴参观深情回忆

渔阳里除了吸引青少年前来,也不乏古稀老人身影。今年6月,“渔阳里”迎来了二三十位白发苍苍、拄着拐杖的古稀老人,这些“老团员”特意相约来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诞生地参观。

老式装修、复原的吊灯和那段刚进门便映入眼帘的入团宣言,都让这些老者感慨万分。“那天的场景格外令人动容,老人们都是当年下乡的青年。虽然他们年事已高,但对于入团的细节都记得很清楚。” 渔阳里“90后”讲解员王怡回忆道。

几十位古稀老人的深情回忆和讲解员的背景补充串联起了共青团的发展脉络,而这一次“合作”讲述也钩沉起在场无数人的共青岁月。

参观者中,还有一些特别的长者。比如俞秀松继子俞敏,开馆后他已去过十多次。在他看来,此次重新亮相的纪念馆更加贴近史实,布展方面也花费了很多心思。

最让俞敏开心的是,他总能看到纪念馆门口为参观而排起的队伍,“纪念馆的布展最怕自娱自乐、不为青少年所接受,如今这种顾虑可以打消了,它的确在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无论是自己参观还是陪同参观,俞敏最后总会在留言墙前驻足,一张张小小的便签条,有记录自己的感触,也有对祖国的祈愿。

开馆百日

累计参观人数超3.8万人

在启动“渔阳里”整体改造项目前,团市委书记王宇曾介绍,在市委和团中央的支持下,改造“渔阳里”纪念馆力求讲清楚三件事,第一件事是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早期组织的创建历程,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必须将这层关系讲清楚。第二件事,有着渔阳里红色基因的革命领袖成长故事要讲鲜活,如俞秀松、张太雷、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等曾在渔阳里战斗过,或者是从渔阳里走出的年轻人。第三件事,是要讲清楚渔阳里为何作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从这里开始的团组织的早期萌芽、发展、壮大历程。

对于全程参与项目改造的黄浦团区委书记袁登全来说,重新亮相的纪念馆很好地体现了这三方面的要求。

开馆后去过十几次的袁登全觉得,展馆本身进一步聚焦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青团早期组织发展的历史,二楼展厅里,无论是实物陈列还是三屏互动方式的呈现,都还原了俞秀松、施存统等从渔阳里走出的人物故事。

新增的渔阳里广场,由十幅中国青年运动史大型浮雕组成的浮雕墙,不但增加了气势,“一馆一广场”也提升了空间布局。“如今渔阳里的社会关注度很高,黄浦区各级团组织的活动,也会优先考虑放在渔阳里进行,用好这一红色阵地。”

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前馆长王娟也全程参与了改造项目,对她个人而言,重新收集史料和实物展品是一次学习和提升,整体的展陈也很好地展现了新旧渔阳里的故事。

数据显示,纪念馆开馆百天,参观人数累计超过3.8万人,平均每月接待人数超过1.2万人,相比改造前,每月参观人数增加了5000多人。

未来升级

讲解有志愿者 展品配二维码

看到越来越多青少年以散客形式前来参观,让馆长洪颖哲也思考起如何提升讲解服务。目前团队参观纪念馆可配有讲解员,但没有针对散客的讲解。

洪颖哲表示,如果散客提出想要讲解服务,在有余力的情况下,他们会尽力满足,提供讲解服务。

据黄浦团区委书记袁登全介绍,他们计划在8月22日,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99周年之际对公众发布志愿者招募公告,他们将为青少年准备标准化的讲解词,配有志愿者衣服等,让更多青少年参与到宣传中。

除了人力讲解,颇具“少年气”的纪念馆还将为每件展品配备二维码。洪颖哲表示,二维码对40余件展品全覆盖,将来只要“扫一扫”二维码,这件展品的图文就将呈现,还会配有语音讲解和留言互动,让手机成为每位参观者的讲解员。

更好讲述“微团课” 邀专家组“顾问团”

渔阳里不仅仅展示历史脉络,更应成为展示当代青年理想和情怀的舞台。团市委组建的青年讲师团成员走进渔阳里大厅,面向参观青少年,定点开讲“微团课”。

开馆100天来,黄浦区卫健团工委书记侯瑱已经多次走进“微团课”,讲述《他,来自渔阳里》,“他”是俞秀松,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发起人之一。

将来,讲师团成员可能还将扩容。洪颖哲介绍,纪念馆还将邀请研究党团史、青年运动史的专家组建成史料研究的“顾问团”,“我们要把团的故事讲清楚,以此来教育和激励更多的青年人。”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