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青年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9月1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电影周在沪开幕

让优秀电影“影”领学生成长

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本报讯 思政课上,播放反映中国共产党优秀历史的电影片段,让学生从中体会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语文课上,通过《摩纳哥王妃》《白日梦想家》《遗愿清单》三部影片,让学生体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昨天,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的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电影周在上海拉开帷幕。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获悉,近年来,优秀影片越来越多地被纳入上海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发挥综合育人作用,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在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给中学生们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个命题时,陈明青老师会播放反映中国共产党优秀历史的电影片段,采取“情景教学法”,组织学生朗读台词、情景表演,从中体会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实践性和人民性。她认为,思政课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影视资源,提升课程感染力,通过“电影+”思政课,能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升华理性信仰。

2004年,上海率先推出“上海联合电影教育院线”,并在此基础上着力打造“百年树人·电影阳光行”——上海市中小学电影教育系列活动。15年间,伴着“电影阳光行”活动的持续推进,上海不断提升影视教育新时代新内涵新意义,目前已经发展到逐步由“观赏中受教育”向“实践中受教育”的方式转变。

毕业于上海市杨思高级中学的朱文雯,去年荣获区级中小学生微电影比赛最佳导演奖。在拍摄微电影的过程中,她爱上了这个职业,于是在大学填报志愿时选择了相关专业,最终,她成为上海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一名学生。“在拍微电影的过程中,专注力、反应力、毅力都能够得到锻炼,最为关键的是,影视很可能就此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朱文雯说。

十多年来,上海中小学校园深入开展各类影视教育活动。各区纷纷依托区内资源,成功开发各具特色的影视教育品牌,让中小学生在影视教育中感受世界、开阔视野、体验情感,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各区积极把影视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探索开发影视教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比如,闵行区在课程中有效统筹影视教育资源,推动优秀影片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积极鼓励在三类课程中开展、培育影视教育特色。松江区围绕影片主题开展配套教学活动,结合学校美术、编导、播音等特色课程,开展观影绘画、微电影拍摄、电影配音,通过校园影视节的形式推动“电影育人”项目。

各区还注重遴选思想性、艺术性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的优秀影片,推荐给广大中小学生观看。比如,黄浦区精选经典红色电影,尤其是取材于发生在黄浦区真实革命事件的电影,开展了青少年红色电影之旅暨师生红色电影配音活动。静安区在去年精心遴选了涉及党史教育、强国强军、先进人物、改革发展等题材的五十余部优秀影片,通过授课、观影、讨论、交流等活动形式,激励未成年人传承红色基因,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将优秀影片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环节,离不开专业化的育德意识、育德能力双强的教师队伍。为此,上海积极将影视教育专业知识纳入中小学德育和校外教育教师培训内容,依托上海戏剧学院、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将优质资源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之中。

此外,上海还积极改善学生观影条件,拓展学生观影渠道,实施中小学生观影普惠计划,将电影送到远郊乡村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西藏班、新疆班等民族班学生中,使每一个孩子都能观看到优秀影片。

2016年,上海还启动了大中小学“校园数字电影院线”平台建设项目,投入近千万元。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上海已有超过50%的中小学建成了校园数字影院,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看到具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