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文化

上一版   

 

2019年10月10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英国作家杰拉德·伍德沃德:

用画笔和诗歌表达上海之魔力

青年报记者 郦亮

    在上海的每一天,杰拉德·伍德沃德都喜欢将吸引自己的东西写画下来,然后再看着那些图画慢慢思考,这些思索和遐想终将会成为他的文字。青年报见习记者 周紫薇 摄

【编者按】

最近一段日子,来自世界各地的11位作家正在上海展开他们的城市观察行动。他们是参加2019上海写作计划的受邀作家,他们会在上海生活两个月时间。这期间他们有机会深入到城市的机理中去,充分地感受这座城市的气息,去了解这座城市何以成为现在这个模样的原因,当然也将深刻地体会上海的与众不同。

现在,作家们的城市观察行动已经过去了一大半时间,他们觉得自己应该写点什么了,甚至已经有令人欣喜的文字问世。自今天起,青年报将推出“外国作家笔下的上海”系列报道,跟随他们当中五位作家的足迹,和他们一同感受上海的城市脉搏。

在11位参与今年上海写作计划的外国作家中,杰拉德·伍德沃德是最年长的一位。这位英国小说家和诗人与中国神交已久,他也很喜欢中国。伍德沃德很享受在上海的生活,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到城市各处写生,而这些写生未来会成为写作的素材。他对青年报记者说,上海是一座多元的城市,但让他吃惊的是,这些多元的事物竟然能够如此融洽地聚在一起。上海激发了他的诗情。

青年报记者 郦亮

一个好作家必须先是一个好画家

青年报记者陪杰拉德·伍德沃德逛上海,最先见识的不是他的写作功力,反倒是他的绘画水准。

几天前的一个上午,杰拉德·伍德沃德来到了他所居住的巨鹿路一带采风。他喜欢将吸引自己的东西先画下来,然后再看着那些图画慢慢思考,这写思索和遐想终将会成为他的文字。

伍德沃德是学美术出身,所以他特别在行速写。技法上毫无问题,但他满世界寻找着速写的对象,终于在上海找到了。

他来上海之前就知道这是一座奇妙的城市,所以带了一大本厚厚的全新的速写本,但是他没有想到,现在这本子这么快就已经画去了一大半。

记者陪着伍德沃德在路上寻找他的“猎物”。他被路上的一处建筑吸引住了,停下来站在烈日下足足画了20多分钟。他对青年报记者说,快看这建筑多么奇特,屋顶是欧洲乡村式的,却有着中国传统的门楣。

在上海的每一天,伍德沃德差不多都会被这些奇妙的融合而感染。这促发了他去上海更多的地方走访,以在最短的时间里更深入地了解这座城市。在伍德沃德的速写本里,记者看到了豫园、外滩、静安寺,还有上海的各色街道。有的地方还画了很多素描,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同一件事物竟然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这也让伍德沃德感到惊奇。

当然,这不停的速写与伍德沃德的文学创作有关,他甚至在速写的时候就能够感到那些欢快深邃的词句在脑中跳跃。

上海的多元性是作家的天堂

作为作家的伍德沃德喜欢先画素描,这可能与他的专业有关。

他或许是今年参加上海写作计划的11位作家中职称最高的。作为英国巴斯温泉大学的小说教授,他在成为作家之前,还学过美术和社会人类学。可以说,他确实是先当了画家,再成为作家的。

伍德沃德对青年报记者说,他之所以觉得先当画家再当作家是合理的,是因为可以通过先将复杂的事物画出来,然后再慢慢用文字去描述。他有时还会将景致先拍下来,再画成素描,他说,在绘画过程中能发现景色中观察不到的细节。

这种创作的方法在上海使用起来是最恰当不过了。因为在伍德沃德看来,上海就是一座多元的城市。那么多新旧的风格各异的建筑在此交融,十分和谐,并不显得突兀。而建筑的背后是文化,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在上海融汇,形成了独特的海派文化,这种复杂性让伍德沃德着迷。

他说,这种复杂性对于作家来说是最宝贵的,因为复杂的东西可以变成复杂的文学,可以激发作家的灵感,可以启发他们更深入地思考。

与中国读者“神交”已久

这应该是伍德沃德第一次到中国。但他确实已经与中国“神交”已久。中国人早就注意到了这位远在英伦的天才的小说家。目前可以找到的最早的译介伍德沃德作品的中文书是200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奶:2003年度英国短篇小说精选(英汉对照)》,里面收录了伍德沃德的一些短篇小说。

当时的编者对伍德沃德的才华很是推崇。他们写道:“在中国,阅读小说曾经很时尚,作者可以一夜成名。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坛大体如此。如今,写作还在进行,阅读小说却不再时尚。探究原因,当然还是我们的现代小说传统薄弱所致。可以理解,因为中国现代小说,是西风东进的结果。自由写作历史很短。因此,经常借鉴西方人怎样把文学写作发扬光大,是很有意义的。”

不过这些文字倒是引起了伍德沃德的自谦之心。他说,他此次参加2019年上海写作计划来到上海,其实也是抱着一种学习交流的目的而来,希望能从上海获得一点什么。而上海果然没有让他失望,这从他的那一本画得差不多的速写本就可以看出来,而可以预见到的是,这些上海的画面,会成为伍德沃德未来作品中的一部分。

伍德沃德对中国就是有这样一种熟悉感,这或许就是“神交”在起作用。

对于上海,唯有诗歌可以表达

其实在英国,伍德沃德是一个很有名的作家。他的三部曲小说《八月》《中午我们去睡觉》《一个充满好奇的地球》为他赢得了广泛赞誉。他的作品曾经入选过布克奖的短名单,以及两度入选艾略特奖候选名单。 2014年,伍德沃德凭借小说《神秘失踪》获得了2014年度的英国皇家学会哲尔伍德小说发现奖。他的这部作品很快被介绍给中国读者,介绍者说这部写了二战一位年轻艺术家的涂鸦风景画被怀疑藏有谍报密码故事的小说,是“入围曼布克奖短名单的作家杰拉德·伍德沃德最新的黑色幽默、悬疑推理小说”。

伍德沃德知道,很多中国人了解并欣赏着他,所以对于此次来到中国,来到上海,伍德沃德一点也没有显示出一个名作家的高傲,因为他知道这个国家和城市有太多的东西是可以给他启示的,他绝对不会抱有半点的傲慢和轻视。

伍德沃德告诉青年报记者,他正在努力地了解中国的文学。他读过莫言的一些作品,被这些作品的文学性和思想性所震撼。这也让他感觉到任何“井底之蛙”,任何固步自封都是没有好结果的。必须要不断地借鉴和学习,才能实现自我的突破。这也是他来到上海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

在上海的这些日子,伍德沃德每天都会写一首诗来作为自己的行旅日记,而这些记忆未来或许出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他说,对于上海这样一座魔幻般的城市,似乎唯有诗歌可以来表达。这是上海馈赠给作家的灵感。

[链接]

《想象共同体》(节选)

如今的孩子们还在玩火车轨道玩具模型吗?最近英国一篇被媒体广为转载的报道,似乎表明了这一传统玩具,在现今的年轻人群中,处于日渐尴尬的地位:火车轨道模型深度爱好者俱乐部准备的,一些将用于次日展览的作品,被一群熊孩子一夜之间毁于一旦。俱乐部成员大都上了年纪,年龄介乎60多到70多岁之间。他们耗时多年,在作品里精心搭建了人工微缩村庄、人工教堂以及所有跟铁路轨道交通相关的人工设备。截至发稿,暂时没有得到关于这场破坏的进一步消息,但我更倾向于将这一事件看作是两种文化正面交锋的示例——老一辈致力于搭建富于想象力的实体样式,而年轻一代则对虚拟世界,以及电脑游戏中经常体现出来的无休止的破坏行为更为感兴趣。

在我的孩提时代,有那么几年,我沉迷于摆弄各种火车轨道模型。偌大的屋子里,被许许多多我哥哥的列车、重型铸铁火车头、弯曲的铁轨等等所占据,还有一个一旦短路就会亮起红灯的旧变压器。我的梦想,便是要完成一套固定在板上的永久模型。为此,我曾着手绘制非常复杂的沿途景观图。事实上,我知道这不可能实现——因为我们家并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如此大型的模型。然而,这种体验的兴奋和快乐,在规划的过程中伴随而生——包括画出详细的图纸,以及设计主要的景观。许多年后的暑假,我才意识到,我在规划时所做的,简直就像是在打造一个北约克郡荒原景观的模型。从巴恩斯戴尔荒原和达莱斯铁路(BMDR——我为它设计了一个徽标,放在发动机轮辐周围),我得以重新构造一些特定的景观,并且在打造村庄、车站、荒原、车道、悬崖峭、通道、峡谷和田野的过程中,我寻找到了一个与我梦想世界相对应的现实之地。

(杰拉德·伍德沃德为上海写作计划写下的文字)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