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青年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11月2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全国音乐艺术院校专家齐聚上海 为新时代民族声乐添上“最强音”

青年报见习记者 陈嘉音

青年报见习记者 陈嘉音

本报讯 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充满了灼灼生机的民歌和多元的歌唱方法,亦蕴含着千百年来歌者歌其事、韵其声、表其情的人生领悟。民族声乐蕴含的丰厚底蕴和研究空间一直是声乐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上周末,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声乐教学与理论研究上海论坛(首届)在上海音乐学院举行。上音邀请全国各大音乐院校、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音乐院系专家齐聚上海,为新时代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与理论研究出谋划策。

在论坛上,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在报告中分三个部分阐述了对上音声乐学科的历史脉络与民族声乐专业的建设,以及上音在中国民族声乐尤其是民族歌剧创作的使命担当。

同时,他提到中国民族歌剧创作中特别需要注意语言。“贺绿汀同志曾在信中指出,中国声乐艺术要达到正确发展要过五关,即发声关、技术关、语言关、民族音乐与民族风格关和思想情感关。汉语是中国歌剧区别于其他语种歌剧的重要标志。”同时,他表示上音将聚焦人才培养,凝聚创作共识,夯实传播阵地。

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上海音乐学院萧梅分享了声乐专业理论研究和声乐演唱经验。“我们要发现不同唱法的民间表述所蕴含的合理性,通过比较,我们才能有所谓共性的科学性和特殊性的审美判断,并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去架构声乐训练和表演,丰富声音的表达能力。”

论坛回顾总结了中国民族声乐发展得失、研讨交流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与理论研究相关课题,尤其聚焦于中国民族声乐的传统与现代研究与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两大主题。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