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青年调查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12月1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秀场、剧场、创意场 为商圈升级带来引爆点

申城商圈转型破局:把逛街购物变得充满艺术感

青年报见习记者 陈嘉音 周紫薇

    青年报见习记者 周紫薇 摄

漫步淮海路商圈,街头突然出现火爆的潮流艺术展览;在商场逛街,转身就能与一场戏剧表演不期而遇;走进老建筑改造的新商场,扑面而来的是文艺气息……

随着电商市场的火热发展,上海商圈正在经历着残酷的洗牌,实体商业所承载的功能不再仅是一个购物场所,而是一种生活社交方式。在年轻购物中心的兴起和老牌商业地标的转型中,艺术文化与商业的“联姻”正在成为最热门的趋势。 

青年报见习记者 陈嘉音 周紫薇

老商圈新面貌 商场里藏着美术馆

2016年12月31日,在淮海路经营了二十年的太平洋百货走到了它最后一个冬天。这家老上海高档百货公司的代表,没能挺过传统零售业的寒冬。

与太平洋百货一街之隔的K11境况却大不相同。作为新兴实体业态的代表之一,2013年登场的K11定位于“国内首个艺术购物中心”,不仅引入国际潮流品牌,还把艺术、人文和自然作为三大核心元素,保持着月均100万人次的客流量。

上海K11艺术购物中心原来是香港新世界大厦的裙房商场。“我在原来的香港新世界大厦对面工作了七八年,看着萧条的餐饮、办公楼业态运作了多年。”一位见证淮海路商圈发展的白领回忆道。

如何才能在这个消费升级的时代挖掘实体商业潜力,开拓新亮点,抓住年轻消费者的心?2010年,香港新世界大厦开始改造,历经三年,变身成现在面积约为3.8万平方米的艺术主题购物中心。

“我们将艺术、文化、时尚与设计的力量有机融合,定期举办各类艺术展览及充满想象力的活动,使K11变身为一座艺术乐园。”K11艺术购物中心的负责人介绍道,“我们希望将普通的购物之旅变成活泼、奇幻、充满艺术感的旅程。”

背靠上海文化地标新天地,K11艺术购物中心标志性的流线玻璃顶棚玲珑剔透,由这个玻璃顶棚搭乘扶手电梯向下三楼,隐藏着3000平方米的艺术展览空间,chi K11美术馆。

这看来浪费商场空间资源的举措恰恰为其带来了巨大的收入。自2013年开幕以来,美术馆举办了超过52场艺术展览,吸引超过1,100,000人次参观。2014年3月,K11引进《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为期三个月的特展带动商场客流增加了30%,整体商场营业额也上升了30%。

其他楼层虽然遵循由零售到餐饮的常规布局,但与传统购物中心不同的是,16组国内外知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分别放置在商场各处供公众欣赏:电梯里的新媒体装置、二层陈列的铸铜艺术品、树干形状的中庭设计……商场的外立面上,四只镂空切割金属蝴蝶在变幻灯光下展示着精致与纤巧。

“我经常和朋友约在这里喝个下午茶,顺便看个展。”正和闺蜜一起看展的黄小姐告诉记者,她喜欢在K11放慢步伐,在不期而遇的美食享用中、在随性自由的艺术氛围中获得更多社交乐趣。

2018年10月,原太平洋百货的旧址上,上海新天地广场粉墨登场。一场开业派对化为艺术剧场,与街对面的K11一起,为这个商圈带来崭新的艺术活力。

艺术助力商业 文化盛宴走进商圈

如今,去上海各大商业地标逛上一圈,艺术的元素几乎无所不在。除了近年来开张的新商场,更新改造的商业地标也在艺术设计上都动足了脑筋。

作为南京东路的起点,上海世茂广场地处商业的核心地带,曾以“浦西第一高楼”、m豆巧克力世界亚洲唯一旗舰店等招牌在沪上打响知名度,但开业十多年,商场定位模糊、物业硬件老化、动线不够清晰、客户体验不佳……代表着上海城市商业繁荣的南京东路商圈,也不可避免地面临业态老化等问题。

2018年底,上海世茂广场历经一年半改造,正式回归消费者的视野。改造前,它和多数老牌百货商场一样——封闭的办公楼外貌,循规蹈矩、缺乏创新;而如今,上海世茂广场以“城市歌剧院”的形象崭新面市,特别设计的红色飞天梯,让消费者充满仪式感地进入商场,同时与商场内“剧院舞台”“剧院观众席”“剧院走道”“后台”等不同属性空间的整合与划分相呼应,使消费者自然融入“城市歌剧院”的艺术氛围。

不仅如此,上海世茂广场还以“潮玩盛世”作为自身定位,引进了大批可细细品鉴生活之美以及在年轻人中备受追捧的潮牌店铺:3000平米的耐克全球旗舰店、西西弗中国首家旅行主题书店,日食记中国首家线下体验空间……除了集结音乐、阅读、美食、潮流等各类型文化商铺外,世茂广场还举行过多场文化快闪活动,首个故宫文创快闪店便掀起过一阵“打卡”热潮。

南京东路上观光客爱逛的老牌商场摇身一变,成为追逐潮流的年轻人纷至沓来的购物中心。“以前门可罗雀,除了一些餐饮商铺生意还可以,下面商场就是没什么人气。”一位顾客和记者分享道,以前的世贸广场虽然地理位置优越,无奈“就是不火”,而改造之后的世贸 “融合文化、艺术,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呀!”

徜徉在上海各大商场,用艺术提升购物中心的品格,正成为消费升级背景下上海购物的一大特色。立足“艺术”主题的购物中心,通过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在年轻消费者中创造话题热度,为商场带来可观客流,从而形成消费。这相比传统购物中心“百货+餐饮”的模式,确实是一种开创。

打造网红地标 融入社区居民生活

艺术与商业,都离不开社区与生活的滋养。作为后起之秀,一些新型商圈从“潮流市场”扩展到社区型的平台建设。这虽然不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但对于一些走在“潮流”之外的市民来说,家附近的社区型商圈有着其独特的“亲民门槛”和“融入感”。

上生·新所就是其中一座新型商圈的代表。其位于上海市长宁区内环内有“上海第一花园马路”著称的新华路历史风貌区,由3处历史建筑、11栋贯穿新中国成长史的工业改造建筑,以及4幢风格鲜明的当代建筑共同组成。曾经是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的办公场所,也是万科集团在城市核心区域的首个城市更新项目。

在城市更新中,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不仅仅局限于冷冰冰的“纪念馆”,还可以“接地气”、有“烟火气”。

2018年5月,上生·新所正式对外开放。以前,整个园区空间封闭内向,周边居民难以进入。因为保持历史风貌,历史文化街区不可能再出现高楼大厦,大拆大建。“我们在看建筑的时候,非常自然地想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同时希望他们也能够体会和体验到城市发展进度中的成果,而不仅仅是在老旧的街区中过着原来的生活。” 上海万科方面表示。

作为创意园区,改造后的空间定位原则为开放共享。设计者将其两边的通道打开,把空间开放给周边的居民,与周边的生活空间连通,形成很强的互动性,集中的绿地与广场,满足人们对绿化与活动空间的需求。每逢周末,天气晴好,周边的居民经常会到这里散步、购物、聊天、遛娃,上生·新所无疑成为这片街区最有活力的区域。

三五成群、披着丝巾,海军俱乐部及泳池旁围聚着不少正在合影的阿姨们。“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老年活动。” 李阿姨喜气洋洋地拉“闺蜜”一起过来合影留念,这里的熟悉和自在是繁华的商场不能给她的。“一般空下来了,就会来这里坐坐。这里的环境好,感觉很舒服。” 同行的郭阿姨说:“以前这里进不来,现在开放了,我们反正白天没事情,来这里玩玩挺好的。”

不同于网红爆款,上生·新所吸引行业龙头企业,与各文化时尚类机构组织建立战略合作,丰富园区各类活动形式,成为时尚地标。开放一年多来,园区内举办过各类国际时尚发布会,丰富的市集、展览活动层出不穷,这也是保持持续吸引力的重点。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充分的社会融入感,这里指的是和周边的社区、居民、商业、学校、文化机构、街道、政府组织的互动和合作,上生·新所不只是一个4万多平米的项目,更多的是想以这个园区联结各个社会层面,为整个片区、乃至上海的城市更新做出可亲、可进、可看的城市更新标杆。

这些24小时开放式的社区商圈,在都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尝试提供社交平台的服务,很快就变成了附近居民闲暇活动的重要选择。在城市中心商业竞争白热化的现状下,强调“融入感”的社区型商圈或许将成为几年后的商业主舞台。

化身一圈三轴 推动上海品牌建设

上生·新所方面表示,其对自身的定位是“7X24小时活力社区、国际文化艺术生活圈”。

纵观如今的新型商圈,能看到注重功能的混合发展是它们的重要特征。以前是一种业态,现在是N种业态,以前是封闭单一厂区,现在是开放的混合社区。这是个15分钟的生活圈,也是7×24小时的开放社区,娱乐、秀场、剧场、零售、创意……可以从任何角度引发“爆点”。

虽然“网红”能马上被大多数人熟知,但是要成为一个潮流地标,除了流量,更需要与地区产生深层次的互动。经过一年时间的运营,上生·新所项目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条路径:从原来的网红打卡地,逐渐转变为时尚潮流的发布地和文创产业聚集地,并与长宁区文化局、东华大学、上海时装周形成了战略合作关系,带动了长宁区新华片区的整个文化时尚风貌。

记者了解到,“一圈三轴”已经成为长宁时尚生活空间的全新布局。以上生·新所为核心的哥伦比亚生活圈已经成为上海新的新品首发地标,伊丽莎白雅顿、MG名爵汽车、OPPO、时装周SHOW等品牌活动纷纷首选上生·新所。愚园路、武夷路、新华路等三条历史风貌道路成为长宁街区更新的“三轴”。融合了历史、文化、商务、休闲、娱乐等元素于“一圈三轴”也成为上海国际化潮流生活方式活力社区的代表。

目前正在上生·新所举办的“持续新生”展览是一个环保可持续跨界艺术大展。来自16个国家40位艺术家、设计师和跨界创意人,用他们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本地材料,共同呈现了一场融合艺术、建筑、环保、公交、时尚、设计为一体的感官盛宴。

策展人告诉记者,展览的契机是希望“场馆新生”——用艺术换新历史保护建筑。展览场地——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是沪上百年历史建筑,一百年前曾是外籍侨民的休闲和娱乐场所。1952年后作为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办公使用,后经万科城市更新,打造成集文化、娱乐、生活为一体的可持续活力社区。在这一特殊的建筑语言中,“持续新生”的展出中艺术家将跨越地域、穿越时空,共同演绎关于自然、生命、环保等话题。

新老建筑相互呼应,过往和当下穿梭转换,人文与时尚共绽美好。注入文化创意的园区,在多元文化融合碰撞后,为上海增添特色商业和时尚发布的全新载体,成为上海存量资产改造典范,呈现未来国际城市的新风貌。

专家说法

“体验营销”让商圈变“文艺”

漫步城中的繁华商圈,拎着购物袋就能观看时下大火的音乐剧《芝加哥》;浸入式戏剧《不眠之夜》将商场变成临时剧场,让市民在商场就能免费欣赏……今年,进入第三个年头的“上海艺术商圈”的活动,节目样式更加多元。

作为“上海城市文化客厅”的一张名片,“上海艺术商圈”系列活动于2017年推出。当年,160台节目,536场活动吸引了近25万人次的市民参与;2018年,“上海艺术商圈”扩大覆盖面至上海15个区,共引进400多台节目。

“商圈的概念已经从纯粹的购物发展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华东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陈弘信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慢慢地走向了“物质的低调”,转而追求“人生的体验”。“顾客来体验的不再是买东西,而是把时间花在有趣的地方,艺术正是’体验营销’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把商场变成 “剧场”,让普通市民“零距离”体验艺术之美,连续三年的“上海艺术商圈”活动不仅显著增强了消费人群的体验性,对商场客流量、销售额等也都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即使硬件设施改造得很好,但商圈的定位和相应的艺术文化活动更为重要。” 比如虹桥附近的商圈就是定位给过路客的,而住宅区的商圈就是可以提供更多亲子假日活动的。陈弘信表示,定位清晰、找对顾客、提供体验、做好细节,才是一个商圈可以长久生存的关键所在。

现在,商场空旷的公共空间不再只是用来体现气派,它们是商场展示人文情怀和艺术气质的“法宝”。艺术与商业的互动,为消费升级过程中的商业业态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