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大学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12月1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交大、圣约翰大学和沪江大学等三所校园建筑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过百年沧桑,从现在起请叫我们“国保校园”

    上理格致堂

    上理湛恩图书馆,现为公共服务中心

古老教学楼120岁,老图书馆100岁,体育馆94岁……在上海交大徐汇校园里,有一批早期建筑,它们见证了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历史的变迁。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上周日正式揭牌。

青年报记者了解到,2019年,包括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在内,上海市总共有12处文物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校园建筑方面,此次共同入选的还有圣约翰大学近代建筑和沪江大学近代建筑。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上海交通大学 校园建筑跨越三个世纪

“上院初,下院暮,饮水思源处,最美上交。”有网友这样形容交大的美。

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总共有老图书馆、新中院、中院、新上院、工程馆、科学馆、北四楼、执信西斋、文治堂、总办公厅、体育馆、新建楼、盛宅、华山路校门、史穆烈士墓、五卅纪念柱,共计16处文物本体。

记者从文保专家处获悉,上海交大早期建筑历史悠久,是近代最早由中国人创办的两所大学之一。与此同时,学校校址从未改变,是目前国内惟一一所跨越三个世纪、保留发源地与办学地不变的高校。

与此同时,上海交大具有独特的、中西结合的校园布局与建筑,并集中展示了邬达克等近现代建筑大师的作品,而这也代表了当时先进的建筑思想。很多建筑都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建造材料和技术手段,表现出在技术上的勇于尝试。

交大早期建筑的一大独特性还来自交大校友对母校的热情和帮助,有一些建筑是由校友捐助建成的,如图书馆、校门、工程馆等,也有些是由交大校友主持修建的,如体育馆和文治堂。

史穆烈士墓、五卅纪念柱等建筑则承载着国家记忆,传承着红色基因,这里已成为上海市革命先烈缅怀基地,每年都会有很多人前来瞻仰,这亦是其他高校所少见的。

“文物保护科”有望设在徐汇

印象

“90后”的安康是交大校园管理办公室一名青年教师,作为交大建筑学系毕业的一名学子,他毕业后就留校工作。特别是从此次申报“国保单位”开始,他也作为一分子参与其中,那时开始,安康更是时时刻刻被校园厚重的历史所感染,并深深觉得学以致用有一种特别的幸福感。

“如今,超过百年历史的徐汇校区已经成为了‘国保校园’,作为在其中学习生活的师生中的一员,心情很激动,也很自豪。”安康谈到,根据学校的后续安排,“文物保护科”有望将办公室设立在徐汇校区,从而可以更好地去挖掘和守护徐汇校区那些早期建筑的珍贵价值。

“如何在保护文物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文物建筑的合理利用、有序开放和有效管理,让文物活起来,让建筑可阅读,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和努力。”

在他眼中,徐汇校区是一个步行优先的行人友好型校园。上海交大建筑遗产保护中心也已在每幢历史建筑设好了二维码,参观者扫描即可看到详细介绍内容。当风吹过,仿佛旧时故事瞬间就翩然而至。

掠影

老图书馆

清水红砖、白色浮雕,精致典雅,脉脉书香萦古楼。映衬在树木的绿荫之下,交大老图书馆自1919年落成以来,便以其独有的建筑艺术与魅力,成为高雅文化的象征。

老图书馆位于校园的草坪东侧,由1916级毕业班同学为纪念建校20周年发起社会各界及师生共同捐资建造而成,馆名由李梅庵先生题写。

上世纪三十年代,图书馆内的藏书规模在当时国内的高校中名列前茅,交大的一代代学子如钱学森、吴文俊、王安、王之卓等都曾在这里饱览先进的科学与文化。老图书馆既是藏书看书之地,也曾是上海乃至全国各种工业展览会的重要展馆,见证了重要的人文历史事件。这栋建筑也多次出现在不同的影视、摄影作品之中。

工程馆

1931年底落成的工程馆是由著名建筑大师邬达克设计的经典建筑,这是邬达克在大学校园的唯一作品。

工程馆的外立面为深褐色,突出白色壁柱的竖线条。从建筑艺术价值看它在上海近代建筑史上有显著地位,是艺术装饰风格的早期代表。可以说,这栋建筑集中包含了工程教学的各种需求,是当时上海乃至全国最现代化的实验室和工程教学楼,成为专家教授、学术团体举办学术报告、讲座的重要场所。

解放战争时期,工程馆的许多教室变成学生开展革命活动的基地。1960年,交大将原本两层的工程馆加盖为三层。工程馆二楼有叶恭绰半身铜像,馆内草坪上有马可尼天线铜柱,激励交大学子奋发向上。

华东政法大学 苏州河畔的中西合璧建筑群

位于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内的圣约翰大学近代建筑此次也成功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包括了交谊楼、韬奋楼、格致楼、四号楼、红楼图书馆等多栋建筑。

圣约翰大学由美国圣公会创建于1879年,是最早采用中华古典复兴式建筑尝试的教会大学,其现代的力学结构与中式的外貌结合完美,是当时上海乃至全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也是最早使用英语作为教学用语的学校之一,培育出了一大批声名显赫的校友,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传奇。

古朴的华政园究竟有多美?华政1979级校友、校徽设计者俞峰还为彼时的华政园绘制出一张张油画,美出了天际线。

孙中山先生曾经来校演讲

印象

98级华政校友、上海星瀚律师事务所主任卫新笑言,自己与华政结缘之初多少还是受了建筑之美的影响。

“当时我在金山区读高中,每次来市区,都是坐着终点站位于中山公园的小火车而来,终点站之前的最后一处风景就是华东政法大学了。”建筑太美了,这么宏大而神圣,是大学应该有的样子……如此感叹让他对华政心生向往,也因为对公平、正义法律精神的追求,让卫新决定在高三毕业时报考华政。

直到真正来到古朴的校园求学,卫新才知道,几乎每一栋老建筑都有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原来,精致的校园里有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指挥淞沪战役时进驻上海的第一宿营地,发生过学生集会声援反帝斗争,向“五卅”惨案死难者志哀事件的“六三楼”,孙中山先生曾经来校演讲,在此提出“民主国家,教育为本”的“40号楼”等等。这对学子而言,就是活脱脱的“建筑会说话”。

卫新注意到,此后华政松江校区的布局和建设,其实就是一定程度向校园老建筑的一种传承和对岁月的致敬。

求学年代,那些踩上楼板便一直相伴着的吱吱呀呀声,从玻璃窗缝隙里吹来的西北风,懵懂少年时抱怨过的“老旧”场景,不承想,在过后的岁月里,却越发让人想念和回味。卫新说,正是心中的那份深爱,也促使他一定要把家也安到校园边上。如今的双休日,卫新就常常带着一双儿女,浸泡在这优雅而有故事的校园里。

掠影

韬奋楼

原名怀施堂。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1月,圣约翰为扩建校舍,拆除清光绪五年(1879年)建的四方形一层校舍,在原基地上用原隅石奠基,以示新旧不绝之意。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2月19日举行新的两层校舍落成典礼,命名怀施堂,以纪念圣约翰书院创始人施约瑟。1951年3月更名为韬奋楼,以纪念1921年文学院毕业生邹恩润(韬奋)。

该楼的建筑图纸,是在美国绘就的,其设计有意保留中国传统建筑特点,两层砖木结构,墙体以青砖为主,配以局部红砖线条和拱券,歇山屋顶上配以传统的蝴蝶瓦,口字形或四合院平面布局,墙身则是连续的西式圆拱外廊构图,屋顶四角皆为曲线形(1959年大修时改为直线形)。

在当时,该楼是教会大学中最早的中西合璧式建筑,也是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一次开创性尝试。基地面积3242平方米,建筑面积5061平方米,计61个房间。落成之初,楼下设课室、膳堂和图书馆,楼上为学生宿舍,可容学生250人。1979年复校后,该楼二层亦逐步改为教室。

为纪念邹韬奋百年诞辰,1995年11月15日,韬奋楼中央空地举行了邹韬奋半身铜像揭幕典礼。韬奋楼目前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

格致楼

格致楼的历史跨越了3个世纪,是“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群”中的一枚瑰宝。

格致楼原名格致室、科学馆,落成于1899年7月19日,砖木结构的3层房屋,建筑面积约1898平方米;1994年,被列入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2014年4月,与校园内一批优秀建筑一同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核定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群”首例完全按照文物保护法“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进行修缮复原的典型实例,在历时10个月“匠心”文保标准修缮后,格致楼于2018年初重拾原貌,焕发出历史感的往昔风采。

上海理工大学 黄浦江畔百年来的见证者

都说上理风光无限好,迁客游人,慕名而来。此次,位于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内的沪江大学近代建筑亦是榜上有名。

沪江大学近代建筑包括馥赉堂、音乐堂、思孟堂、思雷堂、思晏堂、思裴堂、怀德堂、思伊堂、思伊堂、思福堂等,共计35处文物本体。这些,不仅是黄浦江畔百年来的见证者,更是上理人心中的独特回忆。

漫步校园,仿若置身于童话森林,历史建筑多为清水红砖砌筑、两坡红瓦屋面,风格统一,或处于绿树浓荫之中,或与现代建筑相晖映,成为上海理工大学一道靓丽的景观。

沪江大学原名上海浸会大学,1906年创办,1914年正式定名为沪江大学。沪江大学于1906年至1949年间共建有校舍、教职员工住宅和各种辅助用房近60幢(所),大部分建于1937年前。1952年改为上海工业学校(现为上海理工大学)。

后因学校发展和基建的需要,陆续拆除了部分建筑物,但仍保留了35幢沪江大学时期主要建筑,是目前上海保存较为完好的历史建筑群。

徐志摩曾记录建筑过程并捐款

印象

上理工档案馆馆长孔娜说起上海理工大学的建筑,脸上总有着小小的骄傲和自豪。“‘浦江之滨,花木扶疏,红楼三五,矗立其间,沪江大学在焉。’沪江大学有着36幢哥特式建筑,具有独特的让人沉迷的魅力。你会觉得,这就是我们的大学。”

这些建筑是上理工的独特记忆,见证了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如果建筑会说话,会有多少故事啊。在孔娜看来,它们见证百年风雨,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意蕴。就这样,很多个午后,孔娜漫步在沪江国际文化园里,感受花香隐隐和红砖坡屋顶的小洋楼里的悠悠琴声。有时候,会有青春的笑声传出来,笑声很近,但恍惚间,又会觉得来自于遥远的过去。

2018年6月,学校提出“校园可漫步,建筑可阅读,文化可触摸”。很快,学校的优秀历史建筑前都陆续贴上了二维码,扫一扫就能看到每幢建筑的历史照片、建筑特色和人文故事,而这些工作,都离不开学校档案馆的整理挖掘。

孔娜说,建筑的魅力不仅仅在建筑本身,还在于它们背后隐藏的人文意蕴、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例如,沪江大学第一幢也是最重要的大建筑思晏堂,地基垫高1.98米,打地基又耗时8个月之久,1908年年底竣工,郑章成、吴经熊、徐志摩等人都曾在思晏堂留下为求国家富强而刻苦攻读的身影。1917年建成的麦氏医院,徐志摩曾写文章记录建造过程,还捐款50银元,在当时算作一笔不小的“巨款”了。1928年竣工的图书馆,胡适、王云五、王正廷在开馆典礼上都曾发表演讲,尤其胡适的演讲幽默风趣。“看着这些建筑,我们仿佛穿越了时光,和它们一起见证时代变迁和百年风雨。”

“如今沪江大学建筑群列入国保单位,我们将继续挖掘背后的故事,进一步解读它们背后的人文意义。将继续搜集档案史料尤其海外史料,把每一幢建筑的前世今生讲透。还将借助新科技,探寻更合适的‘阅读’方式,以更符合师生和观众的需求。‘建筑可阅读’,建筑永恒,阅读无限。”孔娜期许说。

掠影

格致堂

格致堂原为科学馆,1921年开始建造,1922年4月竣工。这是由沪江大学化学系梅佩礼教授规划,沪江大学最有价值的建筑物之一。当时,建筑费20万洋元,美国商人厥特夫妇(Mr. and Mrs.Treat)匿名捐资建造。

建筑为混合结构建筑,学院哥特式风格,建筑面积2737平方米。外立面是红色清水砖墙,墙面上装点白色锯齿形窗框线脚。主入口面向宽敞的院落,尖券门洞的门廊突出于建筑主体之外,通向主入口。

原为假四层坡顶,且原四层窗户墙面外形为尖拱状。1965年大修,改假四层坡顶为四层平顶。外墙面光滑无尖拱,第四层窗改造依然保留白色锯齿形窗框线脚特点。

这栋建筑原用作实验室、科学演讲厅、陈列室、办公室。机械学院时期为理化馆,设有化学和物理实验室,后成为理学院楼。现为职能部处办公楼(格致堂)。

湛恩图书馆

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1928年竣工。为纪念原沪江大学校长、烈士刘湛恩,于1991年11月命名为“湛恩纪念图书馆”,现为学校公共服务中心。

虽然现在的湛恩图书馆看起来非常的气派,但是湛恩图书馆的发展历程却非常的曲折,在沪江大学创办之时,图书馆只是从思晏堂中挤出了四间房作为当时的图书馆。

1928年,当时沪江大学的学生已经增加至900余人,仅次于金陵大学和燕京大学,成为当时最大的教会学校之一,即便学校又腾出来两间屋子作为图书馆,还是满足不了学生们的需求。晚饭后,经常能看到学生们在图书馆排起长长的队伍,这种情况困扰着当时的沪江大学,1928年2月25日下午,刘湛恩校长在其就职典礼后,随即举办了沪江大学专门的图书馆大楼奠基礼。沪江大学终于要拥有自己独立的图书馆了,这背后倾注了刘校长大量的心血。

抗战期间,学校迁至市区租界内,图书也分散保存,略有损失,抗战胜利后,逐渐恢复。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沪江大学停办后,图书馆藏书随各专业院系调拨给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学院等大学图书馆。

建筑可阅读。漫步校园的时候,记得放慢脚步,看看这些别具一格的建筑,扫扫门前的小铜牌,听听小故事,成为别具一格的人文记趣。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