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益·亮点

上一版   

 

2019年12月1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田园小溪 村居篱落 被艺术激活的诗意生活

青年报记者 周琳琳

    孩子们欣赏彩绘墙。

    彩绘艺术与农村相融合。

    艺术家卜金墙体绘画《五彩墙》。

    城市青年住在村民家中。

随着李子柒视频的走红,对她的热议也日益增多,已经上升到探讨“李子柒是否为文化输出”。众说纷纭无可厚非,但我们不应忽视她以自己的方式讲好了乡村文化、做到了文化传播,也不应忽视许多人也在中国乡村里做着同样的事情。有所不同的是,李子柒身处乡村,而一些团队则是以公益的形式带着参与者走进乡村、挖掘并感悟文化,再由此向外传播。

青年报记者 周琳琳

中国乡村艺术地图计划

>>> 艺术介入到活力外溢

光线折射出的玲珑玻璃、红色建筑与红色线条的呼应、被涂上丰富色彩的砖块让墙面焕然一新……从上海金山水库村到青浦练塘镇,从山西许村到浙江中岙村,知名策展人苏冰和同伴一起举办以“艺术介入乡村”为主题的艺术节、艺术季和民俗活动,并开始启动中国乡村艺术地图计划。这些艺术感十足的涂鸦、装置、影像、多媒体、雕塑等,不仅出自受邀前来创作的世界各地艺术家们,也离不开当地村民和外乡参与者的共创。“大家的参与都是免费的,我们非常欢迎!”一片欢声笑语中,大家一起描绘乡村、挖掘文化、美化家园。

比如在浙江省的中岙村,团队就积极发动当地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包括状元巡游、橘花游园会、柑橘小镇会客厅、文创集市等),以公共文化创意事件模式吸引观众到现场观赏互动,观众置身于艺术和自然的氛围中,多元化的文化形式带给观众们耳目一新的视觉体验。

再如上海市的金山水库村里,策展团队用1060根竹子、100套脚手架装置,在10米x10米的稻田制造了空间场景。根根树立的竹竿中,孩子们与现场观众分别在稻田和藕遇公园里进行现场的书法教学和绘画创作。孩子们用水墨在竹竿上写下与粮食、农产品相关的古诗词和水库村家训。

注重体验的活动,或是短视频、公众号、各路媒体的报道,它们共同助力传播乡村文化。而在苏冰看来,乡村当地的特色产品也非常重要,这是极具文化传播性的优质载体。以中岙村为例,当艺术节等活动结束后,受到吸引的人可以来到村子购买当地出产的、号称“柑橘贵族”的“红美人”柑橘,进而在村子里品味一番当地文化。而产品所具有的流通性,则让它们在转手、赠予中就附带上了更多的故事。

>>> 向内挖掘到由内激发

除了向外传播,这些活动更是让村民对在地文化有了深度的认知。“当时一位日本女艺术家来到中岙村驻村创作,当地几个孩子就天天跟着她,还请大人前来一起讨论。”这样的活动得到了当地人的积极参与。对孩子们来说,它称得上是最早的“艺术启蒙”;对大人们来说,这是一次重新认识乡村的机会。艺术激发乡村活力,也引得村里的年轻人前来担任志愿者,让更多的外出的年轻人重返乡村。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出这样的选择。因为中国地域广阔与多样化,打造一份‘乡村艺术地图’的意义就在于让每个人找到属于自己身边的艺术乡村,我们可以在那个乡村里找到新感受。”乡村孕育并贮存这大量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这份“地图”也是一份指南,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不同乡村的多元风貌,并且在“输出”的同时做到“输入”:以前期的艺术活动和文创项目介入,吸引后期民众自发地产生文化上的加入、体悟、碰撞和再创造。正所谓“广阔乡村,大有作为”,它们将会被挖掘出更多事物和能量。

下一步,策展人苏冰想要联络国内更多做同类项目的个人和团队,以促成大家的资源、经验共享。此外,他也在为持续性地举办活动而奔走。苏冰认为,在地活动一般至少需要持续举办3年,比如历经20年、被称为“艺术振兴乡村”样本的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就非常成功。艺术文化活动和文创项目举办要具备持续性,才能够不断丰富乡村,以及使其与周边乡村产生联动、形成氛围。同时让村民积极地参与这些活动和建设中,乡村才有真正的生命力!

“向往生活”

>>> 换一种视角看待乡村

告别城市的枯燥,来到真实的农村,与那里的田野、河流、森林、故事和人相伴。除了自然风光,乡村的文化、生态、社会资源也正在以创新方式被挖掘和开放,即将呈现出崭新面貌。这就是“Gobeyond无奇不游”团队成员卡卡在过往开展访学、考察、交流等社会创新类出行活动时,发现许多产品和服务,尤其是农村类活动适合大众共同参与,“社会创新”这样有意义的内容需要向大众传播,使其更多地接触和了解。于是,他们打造了“折叠城市”“反转人生”“向往生活”三种项目,分别对应城市社区、乡村生活、个人故事。而乡村生活中不仅有社会议题,还有丰富的故事和另一种生活方式。

团队带领着参与者,去过上海的椿庭朴门里有着原生态的自然农场,看到当地人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也去过本就是水资源保护地的杭州青山村,许多从事环保工作的年轻人和组织干脆留在乡村开展各种自然活动,参与者们得以近距离体验“环境保护”。在驻村青年的带领下,他们了解了安徽尚村的传统村落和文化保护,体验古村落如何保护和创新营建;参观了成都箭塔村开展社区营造两年来的巨大变化,见识到村民们以互助方式自行组织、管理和运营乡村创新项目……一路上,他们都是住在村民家中,感受本真的村落生活和风土人情。有美景有人文,更有值得关注的社会议题,无数惊喜和收获会发生在不经意之间。

除了注重乡村和社会相关话题,团队也非常关注驻村青年在做的有意义的事、传播另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想从青年视角带大家领略乡村,尤其是让青年人知道这群青年人的故事。”在每个乡村深入了解时,卡卡就被当地文化和这些年轻人的“不容易”深深打动。“这种对外传播是在以我们的方式激励他们。”

>>> 用在地产品建立联系

同样深受打动的,还有许多活动的参与者。不少人会与村民经常线上互动,了解乡村新动态。其中有一位小伙伴得知年底箭塔村将再次举办“年猪祭”习俗活动。作为向往生活今年的收官,这次活动还会融入更多现代丰富有新意的内容,并且邀请参与者们共同筹备,找到一份归属感。“那位小伙伴得知后,已经请好了假,要更早几天进村帮忙。我想文化的力量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参与者的反馈并不相同,有人触动较大,还会以实际行动来支持乡村发展,助力文化走出去,也有人触动较小。“但只要埋下了一颗种子,看到了不一样的生活和文化,就存在各种可能性。”卡卡还告诉记者,许多人是在活动结束后才看到招募推文,便会自行组织前往体验。“这一方面说明他们受到感染,另一方面说明我们还要在对外传播上下功夫。”

考虑到实地体验当地生活和文化的时间有限,影响力和可持续性较小,除线上传播方式以外,团队近期推出了“Boyond Box”(别样的盒子)。盒子里既有在地产品,比如箭塔村的红茶、藏区的特制牙刷,也有一些爱心产品,比如听障人士制作的咖啡。这些产品对于参与者来说,是活动的延续,包含着切身体验;对于未参与者来说,产品先一步将乡村文化、社区公益等内容带到了他们的生活中,提前建立起彼此的联系。文化输出听起来是一件形而上的事情,但其实往往就蕴藏在一场活动、一次交流、一个物件中。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