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乐业·培训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01月03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铁维修师陈勇:

用专业和技术保障轨交安全运行

青年报记者 明玉君

    工作中,陈勇始终以“工匠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受访者供图

“技术能手”“先进个人”“嘉定工匠”……看着眼前的一个个荣誉和奖项,陈勇的内心感慨万千。作为申通南车(上海)轨道交通车辆维修有限公司技术员、高级技师,他多年如一日,用专业和技术保障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行,同时不遗余力,培养年轻人才。在他看来,恪尽职守、精益求精、创新服务,才是一名工匠应该有的责任和追求。

青年报记者 明玉君

从“门外汉”成长为小有名气的维修师

“最想感谢我的师傅陈勇,他言传身教,事事耐心教导并将技能知识倾囊相授,在他的培养下,我才能很快熟悉新的工作环境,胜任总装技术员的工作岗位。”入职感悟中,技术部员工王佳晖表达着对于师傅陈勇的感激之情。不仅如此,多年来,陈勇积极发挥高技能人才的引领和带头作用,先后帮助15名青年技术人员取得了中、高级工以上的职业资格。看着如今桃李满园的情景,深感欣慰之余,他的思绪又回到了自己初入行的时候。

当年,毕业后,陈勇进入上海第五机床厂,成为了一名钳工。“每天在机器轰鸣声中作业,满是粉尘,常常忙碌一天下来,脸上、身上都沾满了铁屑。”尽管如此,他满怀热忱向师傅请教、学习,很快便在技术上独当一面,成为了班组长。

世事难料,随着机床厂效益日益下滑,陈勇开始积极想出路、寻求转型和发展。“有一天,我看到报纸上发布的地铁公司招聘信息,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前去应聘。”最终,经过层层选拨,他顺利进入车辆分公司学习轨道交通电客列车车辆维修技术,2014年公司转型,进入申通南车(上海)轨道交通车辆维修有限公司,担任一线技术员。“我主要负责地铁列车架大修、部件设备维修以及技术咨询服务等检修和维护工作。”谈起深耕了多年的维修工作,陈勇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但最初转行从事城轨电动列车检修时,他坦言看到庞大的地铁列车,真是“两眼一抹黑”。尤其一节地铁车厢大约有11000个零件,看着这些密密麻麻的零部件,茫然无措间,他深切感受到了做一名地铁维修工的艰辛与不易。为了尽快熟悉业务,掌握技能,他坚持多看、多问、多动手,及时总结各种疑难杂症及维修技巧,同时利用空余时间弥补文化知识的匮乏和技能等级的不足,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地铁列车大修一般需要35个工作日,架修则在20天左右,工作量很大,且必须按照规则操作。”每天,他与同事们身穿工作服,来到基地进行列车维修和调试,尤其高温天爬到车顶作业,很快就汗流浃背,衣服上满是汗渍;钻到车底维修时,灰尘蹭到脸上、身上,等维修完已经是“灰头土脸”,让人“认不出”了。虽然辛苦,但为了保障地铁安全运营,陈勇与同事坚守基地,精益求精,认真做好每一次大修,同时保证随叫随到,一旦地铁出现故障,马上维修、解决。“忙碌的时候,也会通宵操作,但正是这样的高标准、严要求,才有了我们过硬的技能。”

攻坚克难中摸索工艺创新的方法和经验

工作中,陈勇始终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勇于面对新的工作和挑战。连续两届进博会,为了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他带领团队成员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对地铁事业的热情,投身于每项细致工作中。及时预警预测、完善相关应急预案,合理应对大客流压力,用专业和技术创造良好的轨交环境,确保地铁列车安全运营。“其实,不仅进博会,每逢上下班高峰、春运期间,也是对我们工作能力的考验,甚至,平时的每一天,地铁的运营安全也至关重要。”陈勇深知从事轨道交通车辆维修工作,自己所肩负的重担和使命。

尤其遇到急难险重问题时,更能考验地铁维修师的专业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2017年,某列地铁列车在运行过程中接到了乘客电话,反映列车存在严重的冲动现象了解情况后,陈勇立即组织人员来到现场确认故障情况。“其实是列车车钩缓冲器液压介质出现了较多的渗漏。”经过冷静排查、处理,事后他主动撰写了技术改进方案并与供应商取得联系,提出了改进意见,使问题列车得以及时维修,恢复了正常运营。

“有时候接到紧急抢修任务,家里遇到再大的事也只能坚持‘不下火线’。”让他难忘的是,一个周日的下午,他正在陪伴家人时,接到紧急任务:“江杨北路3号线列车出现故障,兄弟单位解决不了,需要立即支援”。对陈勇而言,电话就是“集结号”,他二话不说马上赶往单位投入抢修,但当抢修进行了一半的时候,家人打来电话:“儿子受伤了,你能回来吗?”一边是抢修任务,一边是家人受伤,陈勇来不及多说,简单的话语安抚之后,他又继续投入到抢修工作中。“那天,当我忙完回到家,看到孩子鼻子上的伤口时,心里说不出的难过。能够全身心投入地铁检修工作,离不开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回首往事,陈勇感激地说。

在维修一线摸爬滚打了多年,他还摸索出许多工艺创新的方法和经验,如发明新型的不落转向架更换钢簧部件设备,即不需要将转向架从列车上拆卸下来,就能够进行部件更换和维修,大大缩短了维修时间,提高生产效率。他透露说,该操作法还被评为“2013年度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先进操作法”,并已推广至各维修基地,获得一致好评。

创新之路不会停止。多年来,陈勇为公司各个班组量身定制的作业架、运输架、专用工装,已达300多个品种。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公司新设立江杨北路架大修基地时,由于各个基地之间相距较远,列车的零部件需要卡车运输。为了保证运输安全以及部件在运输途中不受损伤,必须制作专用的运输架。“当时,新基地主要进行3号线和4号线列车的车架大修。”为此,陈勇结合这两种车型的特点,成功地设计并制作出了两种车型通用的空气弹簧、电机运输架,填补了这两个部件没有运输架的空白。此外,还有效解决了两车型同时维修作业所带来的转向架作业场地紧张的问题。“去年,我采用这种思路,设计出了适用于多车型维修用的工艺转向架,进一步节省了维修成本,提高了工效。”对他而言,“创新”即在传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将对于工作的热情融汇在每一次的维修项目和工艺制作中,才能进一步攀上技能高峰。

依托创新工作室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多年来,陈勇依托创新工作室,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校企合作、技能比武、项目革新……除了多形式培养和指导外,他还时常与青年员工交流、谈心,鼓励他们学习专业理论知识、钻研业务、提升技术能力。

在他看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即要通过“传授、传承”让青年人掌握具体的维修技能和理念,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而不是单纯指导他们如何操作。“感谢师傅以他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实际操作经验,带领我走进轨道交通这一领域,让我在提升技能的同时,对于所从事的行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谈及陈勇的指导和帮助,技术部员工王佳晖心怀感恩。

行业深耕多年,陈勇通过师徒带教,帮助15名青年取得了中、高级工以上的职业资格,他本人也先后荣获“技术能手”“先进个人”“申南工匠”“菊园工匠”“嘉定工匠”“全国轨道交通行业维修能手”等荣誉称号,深受行业认可。

“如今,伴随智能运维和网格化操作的普及、革新,对于技能人才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陈勇坦言,作为一线技术员工,唯有以企业科技创新战略为出发点,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才能在岗位上有新的突破和成绩,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同时,他提醒年轻人,在立足本职岗位的基础上,多学多看多问;怀有满腔热忱,不断传承创新,才能创造新的价值,走出属于自己的技能之路。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