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坚定信心同舟共济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03月19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武汉病患和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援鄂队队员许下美好约定:

“明年樱花盛开时,摘下口罩,让我看清你的脸”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因为戴着口罩,我一直看不清你的脸,希望明年的这时候你能来武汉看樱花,也能让我看到摘下口罩的上海医生。”当听说上海医疗队的队员要回上海的消息后,曾在东西湖(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接受过治疗的吴阿姨给上海医疗队队员李昕发来了短信。那一刻,李昕泪目了。她回复说,如果有时间我一定会再来武汉,遵守这个美好的约定。

经过44天的奋战,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完成了武汉抗疫使命。昨日,救援队队员分两批撤离武汉,平安抵沪。到达上海后,他们将在青浦区接受两周的隔离观察。为我们拼过命的英雄!谢谢你们!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分批撤离,严格规范消毒流程 

昨天一早,在18名队员的保驾护航下,由8辆医学救援车和2辆保障车组成的救援队车队启程返沪。跟驰援武汉时一样,东方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分两批撤离,其余35名队员于3月18日搭乘高铁(初定)统一返沪。

为了确保所有人员安全返回,救援队制定了严格规范的消毒流程,在武汉完成了终末消毒:对物品使用1000mg/L有效氯进行消杀,车辆和空气用500mg/L二氧化氯气溶胶喷雾进行消杀。返回上海后,所有人员在指点隔离点封闭隔离14天并进行医学观察;车辆也要统一封存两周。

2月4日,受国家卫生健康委派遣,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分两路奔赴武汉疫区,受命驻扎在东西湖区(武汉客厅)方舱医院。2月5日下午,该队仅用3个多小时即搭建完毕25顶帐篷,完成了中等规模移动医院的展开。

帐篷医院充分利用灵活性、机动性和多功能性,助力方舱。救援队领队雷撼介绍,随着帐篷搭建完成,东西湖区方舱医院建设指挥部迅速将其纳入方舱医院体系,作为方舱医院的指挥、行政办公中心,设置方舱医院办公室、护理部、医务部、物资部、随访室、库房、休息室、医护清洁区更衣和进出通道等之用,并提供帐篷给兄弟救援队供日常使用。

帐篷里的各类办公室是方舱医院的大脑和中枢神经。救援队执行队长孙贵新介绍,设在帐篷里的指挥部发出指令,方舱医院里的医生、护士、工作人员、志愿者负责执行;医务部、护理部的指令同样如此;再者,进入方舱的医生护士,都需在帐篷里穿好防护服,出来时也经由帐篷通道脱去防护服、洗浴完毕后,进入生活状态。孙贵新说,打个形象的比方,帐篷医院里的指挥部发出传导信号,通过对讲机、医生等传导入方舱,产生作用、发挥效能,好比作用于靶器官(细胞);方舱里面有啥问题,也通过对讲机、出舱医生、警察、志愿者等传递到帐篷“大脑”里,我们就知道了里面的温度、湿度、病患的感受,以及患者的个性化要求、突发状况等等。

“这份感情将永远铭记在心里” 

16日下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55名队员接到撤离命令后,当天晚上连夜将东西湖方舱医院帐篷医院中的电力设备拆除、剩余医疗物品搬运,将20顶帐篷医院全部打包装箱。看着一度热闹的方舱医院,渐渐恢复了平静,作为执行队长,孙贵新身上有着太多的感慨。

一周前,当东西湖(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最后一批患者与医护人员依依不舍地告别时,这家曾经是武汉规模最大的方舱医院宣布休舱!那一刻,队员们的心情有点复杂,有些不舍又有些自豪。这场战斗,他们曾经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结果一个月结束战斗!而且实现三个零:患者零召回、零死亡;医护零感染!

这一个多月来,上海医疗队的队员们与患者之间建立起了亲人般的关系,即使出舱之后也始终还在延续。队员们时刻还牵挂着那些已经出了院的患者,双方在微信上保持着联系。在遇到问题时,有些患者会发短信来求助,队员们都尽量在第一时间给予回复。除了求助,患者们还会时不时发来问候短信:谢谢你们!千万保重,等武汉好了,想请你们去吃热干面、去看樱花……

即将返回上海,孙贵新有着很多的不舍。这份不舍中,还有一份对来自全国各地医疗队的不舍。“在一起战斗的这一个月,我们成了经历过生死之交的战友,这份感情特别难能可贵。”孙贵新告诉记者,在东西湖(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正是因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队员都在一起努力,最终实现了零感染。

一起战斗结下的情谊特别深,分别的那一刻,来自新疆建设兵团、宁夏、山东、安徽等各地的医疗队负责人给孙贵新发来了一段段临别赠言:“祝福孙贵新老哥平安健康幸福,一生的战友,一辈子的兄弟”,“雷院、孙队,祝顺利、平安!”

“他们太苦了,都拼到了极限” 

该救援队的医生护士在方舱里发挥骨干作用。紧急医学救援队的医生护士总数为26名,但在方舱医院内起着骨干作用。东方医院派出参加救援队的医生包括呼吸科2名、心内科1名,监护室3名、感染科一名;全部硕士以上,一半拥有博士学位。

在方舱医院B厅,医生既是患者诊疗的责任人,还经常充任患者家务事的“保姆”和联络官。谁家亲人暂时联系不上了,谁出院没地方去了,谁家孩子一人在家,甚至谁家孕妇生产没人照顾等,只要医疗队员知道了,就会想尽办法去解决。

刚开始那几天,孙贵新说,累得走着走着就能睡着。但是,心中有事,一个冷颤就醒来了:梦里的病人在哭泣,总是不言语,总是用求助的眼神看着你……

“而我们医疗队的护士团队,个个都是好样的。他们指哪冲向哪,从不含糊,十分勇敢。”说起自己的弟妹们,东方医院副院长雷撼十分感动。

仇晶军、尤俪雯、顾钦贇、袁刘远、晏晓坤、查韵……15位护士,其中女护士12人,男护士3人;年龄从36岁到23岁,28岁-26岁13人,护理工龄5年以上者占绝大部分,可谓年富力强。

队伍中,很多年轻的护士,都很害羞腼腆,不愿意多说什么。她们说:“做的都是该做的事情;我们是护士,这是我的职业,这个时候我们不上谁上呢?”“武汉人大多直率、善良,我们提供一点帮助,他们都会双手合十表达谢意;患者中不少都有这样那样的难事,但几天下来,大家都很配合我们的工作,很多人都跟我们成了好朋友。”……

离开前,医患之间立下美好约定 

“希望你们早点回家,因为你们为了支援武汉付出了很多,希望你们健康快乐地早日与家人团聚”。昨天,当听说上海医疗队的队员要回上海的消息后,曾经在这里接受过治疗的吴阿姨给李昕发来了短信。短信中,吴阿姨说,因为戴着口罩,她一直看不清楚李昕的脸,希望明年的这时候李昕能来武汉看樱花,也能让她再次看到摘下口罩的上海医生。李昕说,如果有时间她一定会再来武汉,实现这个美好的约定。

那一瞬间,让人泪目!李昕是上海市东方医院援鄂医疗队心内科医生,在全国4万多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里,是平凡的一员。

2月7日,仅仅用了3天不到的时间,武汉客厅方舱医院一切就绪,开始收治病人。上千张床位很快就饱和了,救助病人刻不容缓。一开始,面对病人的恐慌和无措,李昕是紧张的。有的病人沉默不语,有的病人因为惦念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情绪激动甚至失控……焦虑、痛苦、迷茫、未知交汇在病区内,即使阔大如武汉客厅,似乎也容不下侵袭而来的各种情绪。

初到武汉,当李昕在新闻里看到有同仁因感染新冠肺炎离世,当洗澡时水洗着洗着变凉,当漫漫长夜不能开空调冻得直哆嗦,她怕了,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给女儿的班主任发了一条微信,“马上要进去打仗了,女儿您帮我照顾,万一我有什么,她以后就做你的女儿,我放心……”她还不放心。她把两张银行卡的密码告诉了父亲,叮嘱他留给女儿上学用。“妈妈如果不在了,要照顾自己,钱留着上学时候用,不要乱花。”

“在方舱医院,我们也收获着很多正能量”。李昕告诉记者,有一位来自省重点中学的高三男孩让她特别感动。在接受治疗的那段时间,男孩始终将6门功课的书籍放在病床上,一有空就会去翻看。男孩告诉李昕,虽然生病了,但是面临高考,功课不能落下。“他让我看到了穿出阴霾的那道光,每一个努力着的人都是一片阳光,每片阳光拼在一起,我们就有了希望!”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