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06月23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一张城市的文学地图

英文版《上海故事》还是熟悉的“上海味道”

青年报记者 郦亮

    上海豫园九曲桥。新华社 图

最近上海文坛发生了一件新鲜事。上海的不少作家都收到了来自英国逗号出版社的写作邀约,希望他们能够为一本英文版新书《上海故事》供稿。之前对外文化交流更多的还是中国出版自己“走出去”,现在外国出版社找上门来向中国作家约稿,实属罕见。

青年报记者 郦亮

“可能我是从云南来到上海”

上海青年作家、《上海文学》杂志社编辑甫跃辉是不久前收到逗号出版社邀约的。之前他在复旦大学首届文学写作专业就读时老师、上海作协主席王安忆已经收到了同样的邀约。

邀约很简单,逗号出版社要出版一本英文版的短篇小说集《上海故事》,想请上海作家来写,一共10部短篇小说,每篇8000字左右。甫跃辉已经出了好几本小说了,但是来自海外的写作邀约还是第一次,他觉得这是一个向外国读者展示上海文化的好机会。正好他手上有一部写上海的短篇《丢失者》,就把作品交给了对方。

《丢失者》写的是一个外来者在上海的故事。甫跃辉对青年报记者说,英国出版社之所以找到他,可能就是因为他来自云南边疆,从那么一个偏远的小城来到上海读书、工作、写作,反差是极大的,这将成为外部来看上海的另一种视野。

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上海故事》最终选定了王安忆的《阿芳的灯》、滕肖澜的《星空下跳舞的女人》、小白的《透明》、沈大成的《阁楼小说家》、蔡骏的《苏州河》、陈楸帆的《出身状态》、甫跃辉的《丢失者》和王占黑的《阿明的故事》等,力求呈现“上海人潜藏在日常生活罅隙里的喜怒哀乐。”

甫跃辉对于自己受邀为外国出版社写小说这件事感到很新鲜。他对青年报记者说,其实过去中国作家作品“走出去”的有效翻译很少,现在人家找上门来约稿,还主动翻译成英文,这样的事情他还是第一次遇到。

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

正如甫跃辉所言,此番《上海故事》的出版过程相当罕见。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过去中国出版“走出去”,大多是中国出版社将自己的中文图书向外国出版社推荐,在授权之后由外国出版社推出外文版。或者是中国出版社直接在国外开设分社,把中文图书直接拿过去翻译出版。而这次《上海故事》项目则是外国出版社提议发起,由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金理负责内容编选。操作上有很大的区别。

“过去很多时候,为了能够让文化走出去,我们其实还比较迁就的,比如免费授权外国出版社出版,或者干脆自己翻译好了,再交给人家出版。但是这次逗号出版社找上门来这件事就很不一样。”资深出版人李德明告诉青年报记者,应该可以把这件事看成是一个标志,也就是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增强,中国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大,外国读者也越来越关注中国文化,关注上海文化。这才有了自己找上门来的事。

李德明同时告诉记者,这件事也再一次说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个道理。无论是王安忆《阿芳的灯》,还是蔡骏的《苏州河》,还是甫跃辉的《丢失者》,都是极具上海文化特色的小说,而且每一部小说看上海的角度都各不相同。而这恰恰是最能吸引外国读者眼球的作品。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