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08月15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书展上最年轻的选书师:厚重之书能让青年人成长

青年报记者 郦亮

    95后的杨洋已有5年书店选书师的经历。

    青年报记者 常鑫 摄

青年报记者 郦亮

本报讯 上海书展上的图书,每年之所以都能俘获很多读者的芳心,有的书还卖成了爆款,就是因为有一批优秀书展选书师的存在。他们了解阅读风尚,眼光独到老辣,对新书好书尤为敏感。95后的杨洋就是这样一位选书师,而且她还是今年上海书展上最年轻的选书师。

走到展位边,就看到杨洋选的那些书充满年轻的朝气。她告诉记者,“年轻化”确实是她给此次选书的定位。8月6日书展门票在线上和线下同时销售时,杨洋就注意到朋友圈里晒门票的大都是青年人,她就知道这次书展选书必须以那些“年轻的书”为主了。

可是,哪些是“年轻的书”呢?杨洋把选书重点放在书店的自版书上。她说,钟书阁最近刚推出一套“了不起的大作家“书系,里面的作品都是金波、伍美珍等这些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的文字,很适合家长陪孩子一起读。她在书展上就着重推荐了这套书。外版书方面,她则考虑时尚和潮流。比如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晚熟的人》这个肯定是要选的。另外就是与抗疫有关的两本书,一本是《反脆弱》,一本是《黑天鹅》。这些都是疫情发生之后,青年人十分关注,并且对他们有正面影响的书。

别看杨洋年纪轻,她已经有了5年书店选书师的经历。之前她都在家乡哈尔滨的一家书店里工作,去年来到上海后,加盟了钟书阁徐汇店。

选书师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呢?杨洋说,这几年随着碎片化阅读的泛滥,她明显地感觉到现在读者越来越看不进那些厚重书了。尤其是一些大部头的历史书,杨洋觉得写得很好,也很喜欢,看到这些书受到冷遇,她感到很可惜。但是她还是决定要让一些厚重之书摆到上海书展的展台。“选书师不应该一味地扮演迎合者的角色。”她说,“也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告诉读者什么书是值得一读的,哪些书不读就会成为遗憾。”

[对话]

上海的文化气息深深吸引了我

青年报:这是你第几次参与上海书展的选书工作?

杨洋:第一次。我是去年才从哈尔滨来上海工作的。上海书展的读者好像还是以青年人为主,起码这一届以我的观察是这样的。我喜欢感受不同城市的阅读文化。上海是中国最有文化气息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现代出版的发祥地,所以我来了。

青年人爱读什么书呢?他们很关注社会形势,特别是在疫情之下,所以人文社科的书是需要的。

青年报:我们曾接触过多位选书师,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读者喜欢读什么就选什么书,一种认为也要找一点读者不爱读的书,要做一个引导。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杨洋:读者的口味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就像现在碎片化阅读盛行,读者都不愿意看厚重的书了。但是我还是会选一些大部头的书给他们看。他们不喜欢读,不代表这类书是没有价值的,应该引导他们去读。另外,读者现在不喜欢读,不代表他们未来也不喜欢读,所以应该为未来的阅读作一些储备。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