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08月1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公卫“老兵”:做好疫情防控后方“守门人”

疫情不退,他们同样不退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疾病防控的第一道关责任重大。青年报记者 常鑫 见习记者 周紫薇 摄

    归萍

如果说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儿科医院等救治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是抗击疫情的“前方冲锋队”,那么申城24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则是防控疫情的“后方守门人”。

杨浦区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防治科科长归萍,一位传染病防控的公卫“老兵”,她带领着15人组成的团队时刻守护在社区居民的身边。疫情不退,他们同样不退!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战疫 新冠病毒距离自己好近

2月2日上午9时左右,杨浦区殷行街道居民张先生刚被送进小区,几位“大白”已等候在那里了。“您好,按照相关规定,你们需要在家进行14天居家医学观察,其间如果有任何发热、咳嗽、胸闷等不适症状,请随时告诉我们……”张先生刚从湖北返回上海,而他的妻子因为是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已被送往相关医院。

当天前去核实排摸信息的正是杨浦区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防治科科长归萍,她先向张先生发放告知单、承诺书、健康宣教单,然后现场测体温,再发放应急口罩。“有任何情况请及时告知我们,也请按时上报测量的体温。”归萍和张先生互加微信,叮嘱对方几句后,前往下一个隔离点。

而第二次见到张先生时,他的妻子已被确诊为新冠患者。归萍再次上门测量体温、发放告知单等。不过,还算幸运的是,张先生并未被感染新冠。

“得知张先生妻子被确诊新冠肺炎的那刻,倒不是害怕,但确实感觉新冠距离自己好近。”70后归萍,已是传染病防控的“老兵”了。2003年,她就参加了非典的社区防控工作;2009年4月30日,归萍接到杨浦区疾控中心紧急通知,第一起甲流密切接触者就居住在殷行社区,她第一时间带领相关人员投入到防控工作中,为社区密切接触者及其家属实施医学观察,上门测体温、询问健康状况、指导消毒和给予生活上的关心。

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她的身影。这一次,她再次投入战斗。归萍带领的团队主要负责殷行地区的社区防疫工作。殷行街道覆盖50个居委会,18万人口,其中外来人口近4万。

“这次困难和压力,确实比非典时要大很多。”疫情刚发生时,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有150多名湖北来沪居民需要进行医学观察,其中不乏确诊病人和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感觉就在和时间赛跑,需要第一时间找到确诊病人和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再出征,对新冠病毒有着未知的不安;但是,我也有着自信,那是一份在近20年工作中积累下来的经验。”

坚守 有绣花般的精细和韧性

申城打响疫情防控战役,上海各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发现疫情、开展防控的第一线。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是上海每一个基层医护工作者战斗在一线的承诺。

从大年夜接到紧急任务开始,归萍和她团队里的15位公共卫生医生每天工作近16个小时,在社区走访、信息排摸、监测体温,然后将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汇总上报。每天晚上,疫情防控工作办公室总是灯火通明,23点下班已成为疫情最初发生时工作的常态。

“如今,国内疫情进入常态化阶段,但我们始终是疾病防控的第一道关,把好这道关非常重要,不敢有任何的松懈。”归萍说,就在不久前,一批从新疆回来需要居家隔离的人员刚刚解除了医学观察,“每当这个时候,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刻,稍微松口气,但紧接着又投入到更紧张的工作中。”

从7月27日零时起,上海对符合条件的入境来沪人员,可在其自愿的基础上实行“7天集中+7天居家”隔离措施,这对于像归萍这样的基层公卫医生而言,上门走访工作量加大了很多。

工作量越来越大,但工作却越来越顺畅。最初上门时,一些居民并不配合,认为居家观察多此一举。而如今,每次上门,不少居民都会主动说:“谢谢,你们辛苦了。”因为疫情的特殊原因,居民不能为他们准备矿泉水,但归萍仍能感受来自居民浓浓的感激之情。

“我们是疾病防控的第一道关,把好这道关非常重要,需要用绣花般的精细和韧性,不敢有任何的松懈。”归萍说,截至目前,殷行社区还有近10户(最新数字)居家隔离的人员在接受医学观察,“每当有居民解除医学观察,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刻,轻轻舒一口气,但紧接着又投入到更紧张的工作中。”

疫情还没结束,不敢有一丝松懈。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承担着疫苗接种的工作,在这段非常时期,中心发出友情提示,希望家长们能延迟接种的时间,尽最大努力避免交叉感染的可能。对于无法推迟的疫苗接种,也需按照医护人员的安排,错峰前来。“每个宝宝来接种疫苗,基本都是一家人全体出动,在现今的形势下,有一定的风险存在,”归萍说,儿童也是易感人群,她希望能把工作做得更细,保大家的平安。

特写

“守门人”的责任太重要

当初选择学医,是因为觉得医护人员这份职业很神圣,可以治病救人。毕业后,归萍被分配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时为“街道医院”)的预防保健科从事公共卫生工作,一做就是20多年。

2003年,归萍参加了非典的社区防控工作。如今,17年过去了,综防科只剩下了她和另外一位同事参加过当年的战役,剩下的不少都是初生牛犊的90后。但是归萍选择了坚守,因为“守门人的责任太重要”!

当好这份守门人工作,并不轻松。直到现在,归萍仍然需要每天与街道对接管控名单,及时安排医生上门随访,做到不漏管一人;她不顾个人安危,首当其冲,上门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随访;她又是防控疫情的战斗员,也是企业复工复产的指导员,推动企业做好疫情防控。

“我基本都是24小时在线,洗澡、睡觉都会带着手机,就怕漏掉一个重要电话。”归萍说,身上的责任太重,她必须全力守护社区居民的安全。

不过,归萍始终觉得,这群年轻人特别给力。“归老师,有需要喊我!”归萍每天都被群里这样的请战书感动着。团队中的张阳,是综防科的一名公共卫生医师,他是传染病条线的负责人,自己曾在2018年做过肺部手术。但疫情袭来,他第一时间取消了自己的假期,主动投入到工作中。

归萍说,因为所有人都在一起努力,这场战疫必定胜利。

杨浦疾控中心副主任韩雪:

永不放弃的精神 正代代传承接力

每一位新冠肺炎确诊病人的背后,都有着大量的流调工作。它是一个长达14天的调查,包括患者确诊前14天的整个回忆。这14天里他每一天、每一小时都干了些什么,接触过哪些人。只有找到所有的密切接触者,才能形成一个闭环。

印象中,有一位确诊患者特别“活跃”,在被确诊前,他喜欢逛超市,还喜欢找人聊天,导致他的密切接触者很多,也让流调的工作量非常大。像归萍这些社区医院的公卫医生,需要配合疾控中心的流调小组一起,第一时间把所有密切接触者全部找到。在这个过程中,流调人员总有自己的一些技巧,很耐心地去询问所有的细节,比方说在什么地方跳广场舞、去了哪个超市哪个窗口等等。

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简称流调,是疫情防控最为重要的一环。它能防止人传人的屏障,只有深抠细节,才能当好“病毒猎人”。简单来说,做好流调工作,就是要发挥我们的“看家”本领。他们的身上体现的是一种严谨而永不放弃的可贵精神,而这种精神,一代又一代人正在传承,在接力。

20多年,我从大学毕业后,就来到杨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带教我的,是上海市劳模凌培敏科主任。凌老师认真、仔细、审慎的工作态度,影响了我的一生。有一次,我和凌老师核对数据至深夜才回家。第二天清晨6时,凌老师打来电话,说有一个数据可能错了,必须重新核对。最终,这个数据核下来没错,但凌老师不放过任何细节和失误的精神,却在我的心头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经过此次考验,我对防疫又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才,能够加入我们这支队伍。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