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08月1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伏天下地 “汗滴禾下土”

种了7年水稻的80后展示“一棵禾苗长成一穗稻谷”的不易

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上午陆云亭冒着烈日在田间检查水稻的生长情况。青年报记者 常鑫 摄

【编者按】

“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在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的同时,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更是众人皆知。

那在上海,每一粒粮食是如何诞生的?如今自助餐厅里还有浪费现象吗?在社区、园区、学校的食堂里,有何新举措促进食客“光盘”?即日起,青年报走进田头、餐厅、食堂,来看看上海拒绝“舌尖上的浪费”的新探索。让我们敬畏每一粒粮食,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深入人心。

穿着长筒雨靴,一脚深一脚浅地行走在稻田里,头顶烈日脚踏热浪,锄草、防病虫、水浆管理……持续高温天里,这样的场景光想象一下都让人觉得辛苦,但对32岁的陆云亭来说,这是近期每天的“必修课”——他种的450亩水稻正进入拔节孕穗的关键阶段,管理是否精细、到位直接关系着近两个月后的收成情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对这句话我太有感触了,一棵禾苗长成一穗稻谷再到餐桌上,经过了很多工序,每一步都凝结着无数汗水。”种了7年水稻的陆云亭说。

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心得】

高温天除草防病虫水浆管理更不能少

8月17日,上海又是一个高温日,一大早,陆云亭就来到了他承包的稻田里:“最近天气太热,下午田里的温度能超过40℃,没有风的话人在地里最多只能站20分钟,所以要赶在上午把活儿干完。”

陆云亭承包的450亩稻田主要种植的是国庆稻、沪软1212、南粳46等优质稻米品种,虽然最近持续高温对田间劳作是“烤验”,但却是水稻拔节孕穗的关键阶段,管理是否精细、到位直接关系着稻米的质量。“最近这段时间的活儿主要是拔草和水浆管理。”陆云亭的稻田是绿色除草,不用除草剂,全部采用人工除草,因此拔草工作量很大,“化学除草喷一遍药就可以了,人工除草要一遍一遍除,不断长不断拔。”

除了拔草,拔节孕穗阶段,水稻对水的要求也很高,要大量吸水,因此田间水浆管理也非常重要。“这个阶段,天气越热吸水量越高,所以田间必须要有水;接下来等穗破口以后,稻田就要半干半湿状态;到灌浆的时候,又必须有充足的水分,每个阶段要求都不太一样。”陆云亭边检查田里的水量边说。

为了照料好水稻,陆云亭每天都要把450亩稻田巡视一遍,哪块田里没有水了就赶紧加水,哪块田里草多了就立即拔草,同时还要查看水稻的长势和病虫害情况。“如果有田块漏水了,就要赶紧找哪里漏水,找到为止,一般大洞很好发现,螃蟹洞、黄鳝洞之类的找起来就很难。”

上午10点左右,在把稻田全部巡视一圈后,陆云亭从仓库里开出了一辆植保车,开始对一块稻田喷洒药物进行病虫害防治。高达2.8米的植保车在稻田里灵活“穿梭”,虽然整块田喷完耗时并不长,但从车上下来时陆云亭已是满头大汗:“现在主要防治的是稻纵卷叶螟、稻瘟和纹枯病,稻纵卷叶螟容易导致减产,稻瘟和纹枯病会让水稻死亡。”

【理念】

跳出传统农业束缚大力发展智慧农业

1988年出生的陆云亭是嘉定区华亭镇双塘村最年轻的家庭农场主,2013年,在嘉定一家知名高新技术企业工作两年后,他选择了回村种田,承包150亩农田开始种水稻。20多岁的小伙子,放着稳定体面的工作不做,偏偏要当又苦又累的农民,起初,就连父母对他的选择也不理解,但陆云亭却对农业有一种别样的情怀:“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喜欢绿油油的田地,我的理想就是当一名现代化的农民。”

经过在田间地头7年时间的“打磨”,陆云亭的稻田从最初的150亩扩大到了如今的450亩,他自己也成长为经验丰富的水稻种植行家,不但熟知水稻种植的每一个环节,甚至看一下长势就能估算出产量。

“水稻种植有很多环节,从选种、晒种、浸种,到催芽、育小苗、插秧,再到管理、收割,每个环节都要付出艰辛劳动。”陆云亭如数家珍地说,虽然如今插秧、收割都已是机械化,但水稻种植仍需要大量人力,以他的稻田为例,在育小苗、插秧、除草等环节,都需要招人来做。“眼下稻田处于管理阶段,主要就是除草、防病虫、水浆管理、施肥等工作,算是水稻种植过程中最清闲的阶段,但因为天气热,也是最苦的阶段。”

作为大学生“转型”的农场主,陆云亭和老一辈农民最大的不同就是创新精神。他认为,从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变,从无公害向有机转变,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鉴于此,他的稻田也和别人的不太一样。传统水稻种植一般都是使用化肥,陆云亭想打造绿色有机水稻,于是尝试使用有机肥,除草也是人工除草。而在管理上,善于接受新事物的陆云亭也采用了很多智慧管理方式。在他的稻田里,有水稻墒情测报系统,有太阳能杀虫灯,他还用无人机喷洒技术,精准投放农药进行防治,“使用无人机喷洒技术后,不仅农药使用量少了,作业时不受地形限制,也不会破坏作物;同时,费用也下降了。”

此外,在稻米销售上,“老一辈”一般是把稻米卖给粮管所,而陆云亭则是自产自销,打造自己的品牌。

【传承】

孩子们来体验过后会明白粮食来之不易

一年到头在田间劳作,陆云亭的皮肤被晒得黝黑,而对于种植水稻的辛苦,他也最有体会:“在地里干活时,经常衣服、裤子全都湿透,有时上衣太湿了,就脱下来把汗水绞出,再穿上继续干,真的是‘汗滴禾下土’!”也正因此,陆云亭无法容忍浪费粮食的行为。“在家里对两个孩子的教育一直都是不要浪费,吃饭时碗里不能剩一粒米!”

陆云亭认为,制止餐饮浪费行为非常有必要,“粮食缺乏是世界性的问题,虽然我们国家是农业大国,但还是要重视粮食安全。”在他看来,有些时候人们对餐饮浪费毫不在意,是因为根本不知道粮食、蔬菜种植背后的艰辛,“尤其是城市里长大的人,对于粮食、蔬菜是怎么种出来的都不知道。”

而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粒粒皆辛苦”,2018年10月底水稻收割季时,陆云亭就推出了农业旅游项目,2019年插秧季节又增加了插秧体验,“主要是让一些学校的小朋友过来观看、体验水稻的收割、插秧,让他们知道水稻是如何种出来的,上一堂‘田间课’。”

这两个农业旅游项目反馈很好,陆云亭也计划着再增加更多的体验活动。“接下来想再增加两个项目,一个是水稻收割好以后稻谷脱粒变成米的体验,让孩子们知道大米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另外一个是虾稻田垂钓项目。”陆云亭说,今年他首次尝试了30亩虾稻田,是虾和稻共生,对种植、管理要求比较高,零农药零化肥,“小朋友可以现场看到田里有虾有稻,还可以垂钓。”

记者手记

亲自去田里走过一次 你就不会再容忍浪费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人李绅的这首《悯农》在中国应该是知晓度最高的唐诗之一,甚至学龄前儿童都能倒背如流。但对很多城市里长大的人来说,诗虽会背,农民劳作之辛苦、粮食得来之不易却不见得有深刻体会。

驱车近两个小时赶到陆云亭的稻田时,记者瞬间就受到了“双重暴击”——头顶明晃晃的阳光“烤”着,地上泛起的热浪“蒸”着,感觉在田埂上站个5分钟就要眩晕。而农民们就是要在这样的气温环境下在稻田里拔草、防病虫、检查水量……

拔节孕穗阶段的稻田里,水量基本保持在5公分,一脚踩下去,就会陷进泥里,再迈步时要先费力把脚拔出来,稍有不慎就保持不住平衡,齐腰的稻叶还不时刺得身上生疼。如果高温天在稻田里拔草是一个体验项目,相信大部分人走不了几步就会开始“怀疑人生”,但这却是农民劳作的日常!而拔草也只是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很小一环,从一棵禾苗长成一穗稻谷,每一步都是这样艰辛的劳动。

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城市里的人们不妨多带着孩子上上“田间课”,因为百闻不如一见,亲身在稻田里体验过,你就再不会容忍浪费!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