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都市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02月08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新增两个转角 让武康大楼更惬意

青年报见习记者 周紫薇

    武康大楼对面原来狭窄的人行步道向外拓展了3.6米。青年报见习记者 周紫薇 摄

最近路过武康大楼的市民游客悄然发现,这座建筑对面的30°锐角街口,新增了一个“源点花园”,让普通摄影爱好者也能轻松捕捉“老法师”的同款照片美图。转身走入武康大楼底层,一个同样的30°锐角开门迎客,以咖啡+文创为主题的“30度空间”。正为市民游客带来全感官的“建筑可阅读”趣味体验。

青年报见习记者 周紫薇

30°转角区域

最佳摄影打卡点焕然一新

想给武康大楼拍张“全身照”,却在人群中摩肩接踵,退无可退时甚至只能踩上花坛边沿,颤颤巍巍按下快门?打卡武康大楼再也不用战战兢兢人挤人了。近日,淮海中路天平路路口,被市民游客公认的武康大楼“最佳打卡点”焕然一新——原来狭窄的人行步道向外拓展了3.6米,三角绿地和休憩花坛也变好看了。站在武康大楼对面,匆匆的拍摄节奏慢下来,”阅读“老建筑的体验也更加从容。

若想拍得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船舰式宏伟美丽的身影,最佳拍摄角度无疑是斜对面的天平路淮海中路路口30°转角区域。周末或节假日,这里常常挤满摄影爱好者,守候半日屏气凝息,只为一张完美空镜。

然而,激增的拍摄量也使得周边的交通安全隐患和旅游体验等问题日益凸显。

出于交通安全考量,也为了让广大市民游客拍摄更加尽兴,经过现场踏勘、走访沟通,徐汇区政府悄然开启“微更新模式”,将人行步道空间向外拓展3.6米,移位4处电箱、1根电杆,提升原先的三角绿地和休憩花坛的绿化品质,打造出一片武康大楼前的“源点广场”。

原有的街边绿化被打开,两棵硕大的香樟为这个30度街角包围起了一片绿意,定制的窨井盖上刻画了武康大楼的样貌,孩子们三三两两地拿起画笔写生。阿姨爷叔们结伴来游玩,对改造后的新空间赞不绝口,“上海真是越来越注重细节,越来越惬意,越来越暖心了!”

“的确是焕然一新的感觉,拍照也舒服多了。”微博网友“开心”趁着天气不错,特地去观赏了武康大楼,她说,要为重新打造武康大楼辛苦付出的工作者们由衷地道声“谢谢!”

此外,浓荫之下四散开来的“源点”指向牌,标示着各个海派文化地标的步行距离。标识系统的引入,让市民游客在兴国路、余庆路、天平路、武康路、淮海中路等5条马路的交叉口,不用再为了“往哪走”而焦头烂额,只需按图索骥,就能轻松漫步于梧桐树下。

30°大楼空间

建筑阅读倍增艺术沉浸感

“源点广场”正对面,另一个30°转角也全新开放。近日,武康大楼这艘“巨轮”的“船头”位置,由“新华文创”运营管理的“30°空间”揭开帷幕。

走进以咖啡+文创为主题的“30°空间”,装饰墙上一行行有关咖啡的文献映入眼帘,不仅有中文,更有西班牙语、法语、英语,汇集古往今来无数咖啡爱好者对上海滩的感触或幻想。

“呷咖啡也是一种海派文化基因。”店员说,手捧咖啡,聊聊闲天,吸引人的不只是咖啡的口味,而是一个舒适、自由、充满艺术感的文化环境。

“以咖啡为灵感,在这座见证了上海城市更新和文化传承的武康大楼,年轻人用画作、用装置、用手工来表达他们对文化、艺术、生活的不同理解和丰富表达。”

窗边一整墙“咖啡画”印证了这句话。众多热爱咖啡也热爱上海的“生活的艺术家”们,从咖啡中萃取颜色,将美好的日常实现为一幅幅别出心裁的画作。

首展“本原Faith of Youth——城市文化咖啡创意艺术展”同时开幕,游客可以看到艺术家谈若愚和邱依依的艺术装置《本原》,艺术家陆修远、唐华真、吕蔚霞、严奕麟、郭堃儿等围绕“咖啡主题”和“城市生活”所绘的画作。

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和艺术画作也引人驻足,例如以“长乐路”“永嘉路”为主题创作的冰箱贴、体现海派文化的咖啡杯,还有不少以“红色文化”为亮点的国货品牌。

“这个大楼是可以阅读的,这个街道是适合漫步的,这个城市是有温度的。”一位年轻顾客感慨道,“这就是爱这座城市的理由啊。”

通过三面橱窗呈现330°全景观空间,这个30°转角像一面天然的城市橱窗,实现了“小窗口,大内容”,为武康大楼这座上海地标性历史建筑量身打造多视角、通透环绕、四季常新、24小时不落幕的城市风景。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