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青年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05月2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青少年小研究员与院士在青少年科技节中共话创新

“未来顶尖科学家”孵化ing

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上海市第十六届青少年科技节昨日启动。 青年报记者 吴恺 摄

    小朋友们在科普剧中掌握了不少疫苗常识。 青年报记者 常鑫 摄

因为喜欢化学,上海市高境第一中学学生邹一鸣走上了科研之路,小小年纪就已完成了多项课题。昨日上午,上海市第十六届青少年科技节启动,邹一鸣作为市青少年科学院优秀小研究员代表,在现场分享了他是如何爱上化学、走上科创的道路。而除了邹一鸣这样的科创“小达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院长褚君浩也与青少年代表分享了自己的科学研究之路,并鼓励孩子们培养勤奋、好奇、渐进、远志的科技创新素质。

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科创“小达人”:以创新精神进行科学探险

“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我加入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打开通往科学世界的大门,开启了这段难忘的科学探险。”在上海高境第一中学学生邹一鸣心中,化学是很美妙的。六年级时,他偶然在书店里拿起一本化学课本,自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开启了个人的奇幻化学之旅。

在工作站研究期间,邹一鸣完成了项目《三味中草药紫外线吸收剂制备工艺的探究》。谈及对这一项目的研究,他介绍说,近年来,随着对天然植物成分防紫外性能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对药物回归自然、无刺激性与减少化学防腐剂用量的心理需要,人们将紫外吸收剂筛选的范围投向了天然植物。

“邹一鸣同学科技创新能力优秀,尤其擅长各种化学实验。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认真的态度,创新的精神。”指导老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霞和陈启明透露,课题研究过程中,邹一鸣主要依靠自己学习到的知识,无论是课题选择、实验设计还是实验操作,都能在与其他同学的合作中独立完成。

中科院院士:健康的体魄与心灵必不可少

听了邹一鸣的讲述和职业规划,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院长褚君浩非常激动,“我小时候是喜欢物理学的,现在是物理学家、科学家。”随即,他以《与祖国红色科技共成长》为题,现场讲起了自己的科学研究之路。

“我小学时的功课并不算太好,很多学科的成绩都是4分,写字只有3分,但是自然(学科)好,是5分。”褚君浩展示了他在师大附小读书时的成绩单。到了初二,褚君浩的成绩已经全面提高,各科成绩几乎都是5分。因为从小就喜欢物理,褚君浩大学也选择了物理。1978年,褚君浩考上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生,开展了用于红外探测器的窄禁带半导体碲镉汞 (HgCdTe) 研 究,提出 了HgCdTe的禁带宽度等关系式,被国际上称为CXT公式。

“到2050年,我们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定也会是一个科技强国,到2050年你们差不多是40-50岁,这个重大任务就交给你们了。”褚君浩告诉孩子们,要从小培养飞翔的潜能,而要培养这个潜能,不但要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灵,要修炼内在的素质,凝聚驱动的力量,弘扬正直的精神。

建设人才培养体系: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高中)增至33家

启动仪式上,上海交通大学能源科技与未来城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科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东华大学先进纤维与低维材料4家新增工作站获得授牌,至此,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高中)增至33家。

此外,上海市教委与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上海中心现场签署了上海市青少年科创教育战略协作框架协议,将在“十四五”期间,围绕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总体要求,从推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形成科创教育顶尖智库、构建科创教育资源平台三个维度,推动面向未来、接轨国际的青少年科创教育社会支持体系建设。通过整合双方优质科创教育资源,包括位于临港的世界顶尖科学家社区、位于徐汇滨江的上海市青少年科创体验中心等,结合“十四五”新城教育资源布局规划、各区“一区一品”等建设需求,共同规划和打造青少年科创教育社区矩阵,形成市区联动、优势互补、优质均衡的上海科创教育新格局;通过联合开展“未来顶尖科学家”评选活动、共同深化T大会论坛等推动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推进上海市青少年科创教育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

本届青少年科技节会一直持续至10月,将通过市、区、校三个层面分别开展相应的活动。市级层面推出了首批线上科普开放日活动26项。主办方还专门开设上海青少年科技节专题网页,各区首批亮相专题网页的线上、线下活动共101项。

科技青年联手小学生打造科普舞台剧

青年报记者 郭颖

本报讯 昨日,由中国科学院巴斯德所联合上海中学国际部创作的“微观探秘之健康保卫战”科普舞台剧在上海科技节公演。这部30分钟的舞台剧充分利用巴斯德所在分子病毒学、微生物学以及免疫学方面积累的经验,由所里的科技青年主创,15名上海中学国际部四年级小学生演绎,用科学来解释病毒、细胞与免疫,呼吁大家一起来打新冠疫苗。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