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青年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05月2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青年时评

我们需要怎样的“时代名字”?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2021年5月22日,全中国为了两个名字的消逝而哀痛,99岁的“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和91岁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相继离世。人们自发用各种方式悼念两位院士。

这些年来,为大众所熟悉、所喜爱的科学家正越来越多。无论是疫情期间被称之为“国士无双”的钟南山院士,还是因为一句“困难面前,共产党先上”而获得民众信任的张文宏,都化身人们心中的“男神”,也成为许多年轻人愿意去追随的“星”。他们赢取民心的重要原因,是和袁隆平院士一样所拥有的精神内核——对科学真实的尊重,在科研探索上的专业,作为科学家的责任感。

同日,张文宏在上海进行了一场“红毯秀”,和他一起的还有我国首位女天文台长、德高望重的叶叔华院士,上海航天首位女总指挥、有“玉兔妈妈”之称的张玉花,刚刚在五四青年节上获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在“克隆猴”上寻求突破的刘真。在这条为科学家们铺就的“红毯”上,他们享受到了阵阵呼声。

以这样的“科技红毯秀”,揭幕今年的上海科技节,用最高的礼遇,向这些来自科技界的各路大咖、科技创新和科学传播等领域的杰出代表表示敬意,上海已经不是第一次这样做了。连续五年,上海坚持要用这样的方式,让科学家走到聚光灯下,与公众见面,收获最真实的掌声。

正是在这些不那么高大靓丽的身影背后,是对宇宙的浪漫探究,是与病魔的顽强抗争,是我们吃的水、稻谷、蔬菜,是每天的衣食住行,是坚持数十年换来的从无到有,是不断创新得到的“从0到1”。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类的前途命运。无论是国家产业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前行、民生福祉的改善,还是这次新冠疫情带来的新挑战,科技创新正在体现出它无可辩驳的价值,在一个将科技视作第一生产力,将创新视作第一动力的社会,每一个坚守幕后的科学家都值得走到台前,将他们所执着的科学精神传达给所有人,成为时代的“明星”,让他们的名字被更多人认识和记住。

付出一生予星空的叶叔华院士第一次走红毯,有些不习惯,但她还是感到很高兴,因为看到红毯上出现了很多年轻的面孔;80后的刘真觉得有些压力,但他更多的是感受到了激励,他说要继续让自己的研究为国家战略发挥作用;在“少年爱迪生”中获奖而走上红毯的大学生赵天张很兴奋,因为看到了很多崇拜的“偶像”,“他们都是我未来的榜样。”

当我们为一些离去的身影哀悼时,也为科学道路上有更多愿意这样踽踽而行的身影而心怀希望。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