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城·社区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08月19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漫步赤峰路 遇见2035未来街区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翻转同济”改造后场景。本版图片均据受访者供图

    “街区涂鸦”改造后场景。

    “虹舞台”改造后场景。

    “美好算法”改造后场景。

    “新话亭”改造后场景。

    “活树林”改造后场景。

赤峰路,这条上海的东北角的小马路,正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NICE2035”这个设计驱动的社区支持型社会创新实验正在这里发生。“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发起人、同济大学副校长娄永琪教授说:“我们在这里设立的交互点是抛砖引玉、投石问路。当有关未来的设计到了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有利于我们发现问题,之后迭代更新的产品才有升级的可能。”而在赤峰路项目总设计师郭泠眼中,这里将是未来生活街区的一个出发点。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感受2035带来的科技感和烟火气并存

“NICE2035”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发起的一个社会创新项目。意为面向2035年的“创新、创业、创造”三创社区。NICE更意味着“美好生活”。

2018年“NICE2035”的设想由同济的师生着手落地。最初,学院师生们用生活+艺术+科技的思路,改造了四平路1028弄这条隐藏在鞍山新村里的老旧弄堂,使这条弄堂有了全新的样貌并迅速成为网红。这条弄堂被命名为“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成为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参与城市微更新的一个代表作。

赤峰路是同济大学旁的一条小马路,从四平路到密云路一段,一面是校园围墙,一面是社区,两边都有些商铺,自发形成,品质参差。设创学院的师生们继续用他们“NICE2035”式的思考方式,将城市微更新的实验,搬到了赤峰路上。9位老师联合出手,构建起赤峰路城市微更新的一个个支点。

密云路赤峰路口,有一个亮丽的小花园,彩色瓷砖包贴花坛,入目色彩明快。高大的树木遮挡着太阳,低矮的灌木将休闲区和马路进行了软分割,是附近居民休闲聊天的好去处。小花园里还设置了一些感应装置,有人经过,便会有鸟鸣声响起,让人恍惚以为走进了大自然。入夜,花坛里的装置会亮起,配合着街区LED灯光阵列的变幻,给这个小小的空间带来很特别的未来感。设计师王衍用这些充满未来感的设计,召呼社区的老百姓到街上来,聊天、散步。

往四平路方向前行不远,有一段马路的人行道被做成了七彩的效果,跟水泥石子马路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在原先经常被投诉的脏乱地段,墙面被粉刷一新。苏雅默,一位来自异乡的同济大学教授开始了他的创作。那些师生们曾经光顾过的“黑暗料理”的摊贩、拉着板车清理马路的志愿者,都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地展现,你也会看到学校老师、学生在这里的日常。漫步在这样一条充满未来感的小马路上,科技感和烟火气毫不违和地并存着。

被颜值打动更被奇妙的互动吸引

马路是用来行走的,但经过这些设计师的努力,赤峰路“NICE2035”段的功能已经不仅仅是通行了。密云路口,对着活树林口袋公园,有一个造型奇特的不锈钢装置,走近看,不锈钢板上有着刻度,公制、英制和中国传统计量方式共存于一体。小孩子走过去,量一量身高,可以用三种计量方式互相换算,家长轻松地将一个知识点教给了孩子。

最网红的“景观”是由筑道主创设计师、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外聘讲师郭泠设计的“翻转同济”的装置。一面由蓝橙双色圆筒组成的墙特别引人注目,每个圆筒都可以转动,随之墙便不断地变化着图案色彩。等公交的时候随意转动几下,这墙的图案便有了路人的创意。据说,这面墙形成最多的图案是恋爱的告白,年轻人喜欢交互的游戏,这面墙便成为经过这条马路的人们最喜欢的道具了。

这面墙的一边,有一块液晶显示屏。设计师在这里设置了交互屏,附近居民可以通过这块屏了解最近场馆预约情况,按照自己需要预约场地。只是因为防疫的原因,校园暂时不对外开放,预约功能也临时关闭。

“新话亭”也是很吸睛的装置。电话亭在上海并不少见,赤峰路上就曾经有不少。这些年,手机普及,网络覆盖率高,这些电话亭渐渐无人问津。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吴端教授领衔,将电话亭做成了艺术装置,它们站在马路边亭亭玉立,又美又飒。功能上的改造使得这些电话亭面临了未来复活的机遇和可能。设计师在保留了公用电话和报警电话功能外,增加了手机充电功能,为即将电池耗尽的低头族雪中送炭。站在公交车站上等公交的时候,给手机增加10%的电量,好撑到下一个目的地。而扩展的互联网功能则为新话亭留出了巨大的未来空间。

生活实验室也是“创商”的实验店

“NICE2035”赤峰路的改造,完全承接了四平路那条弄堂的模式,它被称为“生活实验室”。通过一系列扎根社区的、“小而互联”的、跨学科整合和逆向创新项目,推动大学知识和资源溢出,创造新模式和新经济,使社区从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末端走向前端。

在学校东门外有一溜商铺,门前的人行道相对比较宽。这次改造,设计师在人行道上留出一个小广场,设计成台阶式小舞台。这个舞台可以真实地用作小型表演,这些阶梯也可以成为座位。未来,这里会有很多小型实验室,而这些舞台和座位,未来可以成为上公开课、做讲座的露天课堂。和四平路“未来原型街”“NICE2035”那条弄堂一样,学生和老师可以就街区的现成资源和材料开展科研,社区居民可以来这些实验室,参加各种科普活动,甚至参与学校老师和学生的研究工作。

在同济大学副校长娄永琪的设想中,目前赤峰路上很多商铺,未来都会被各类生活实验室替代。但是,他强调,这并不是“招商”,而是“创商”。创造一个环境,创造一种新的经营方式,将商业、产业和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或者和文化艺术结合起来,让想要进驻的商户近悦远来,从生活实验室开始,打造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产业生态。娄校长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企业在生活实验室里站起来、做大,然后搬走。而这些生活实验室,则继续静静地待在赤峰路,与这里的居民一起成长,一起创造新的科技成果,一起提升赤峰路的科技体验感,一起营造社区的科技含量,真正形成校区、社区、园区三区的融合,将赤峰路打造为上海创新的新引擎、策源地和实验室。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