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人民城市·青春力量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12月0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青年使命感与城市数字化转型相伴相生

这群90后让防汛“智”在必行

青年报记者 陈嘉音

    嘉定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团队的年轻人们正在工作中。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摄

“积水预警:沪宁铁路墨玉路下立交检测到积水已达15厘米!”在嘉定城运中心,有一位“永不疲劳”的值班员,城区里哪一处下立交积水都逃不过它的眼睛——它就是足足两层楼高的指挥大屏。负责大屏开发和上线的团队是6名90后年轻人,最小的只有23岁。

历经一次次汛期考验,上海的“一网统管”也在不断升级。今年,这群来自中电科数智科技有限公司的年轻人将原本的管理系统进化升级,进一步提升全区的智慧防汛能力。 

青年报记者 陈嘉音

从“半自动”到“一体化闭环”

1992年出生的张楠的专业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如今,她是中电科数智科技有限公司嘉定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团队的负责人,亲身参与了智慧防汛系统从开发到上线的全过程。

“城运中心的智慧大屏是今年6月上线的,之所以要卡在这个时间点,是怕耽误汛期的防汛工作。”为了赶在汛期之前上线防汛系统,团队铆足了劲,一刻也不敢松懈。

“从时间上看,软件开发花了2个月,而硬件安装加调试,也需要这么长时间。”前期,他们在下立交最低洼处安装液位计,收集产生的数据。接着,要将收集的数据送到后端进行处理。她告诉记者,在之前,下立交防汛提醒还是“半自动”的,系统告警后,需要城运中心打电话通知负责人。

“现在,一旦下立交测试点位的液位计触发预警,相应的信息就会通过政务微信自动推送到属地街镇的防汛部门负责人手里,他们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处置。”张楠介绍道。

不仅如此,事件处理完毕的照片,则会被传回中心。告警、通知、接单、处置,全部在线上自动完成,“可以说,已经真正形成了管理闭环。”张楠说。

一线冲锋陷阵后方全力支撑

今年夏天的一次暴雨让她印象深刻。

7月8日下午3点15左右,突发暴雨,8个下立交同时报警,当时,为了能更好地和政务部门对接,团队的办公地点也从原来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搬到了现在的城运中心。在大屏上,积水测试点位的报警信息也已经显示出来。在“一网统管”建设初期,城运中心通过数据抓取对接了防汛部门的积水监测、公安部门的“雪亮工程”,对全区81个下立交实现了感知监控的覆盖,并按照防汛部门设定的10厘米和15厘米不同的阈值,以黄色和红色来标注不同的报警等级。

“8个下立交同时报警,瞬间让整个大屏看起来都是“红点”。”她回忆道。当时政务微信的通知就像雪片一样,纷纷“飞向”防汛人员的手机。

突发暴雨尤其考验防汛部门在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处置能力。根据上海市的规定,一旦下立交积水超过20厘米,路政部门会启动限行措施;积水超过25厘米,则会对下立交实施封闭措施。

风雨就是集结号,汛情就是出征令。城运中心的反应迅速,就近调配,进行联勤联动、高效处置。短时间内,她在后台就收到了大量处置完成的通知。

技术手段提升的目的是实现城市治理软实力的升级。汛情下多部门的高效协作让她不由得感慨万分:“你们在防汛一线冲锋陷阵,我们必在后方全力支撑!”

青年参与城市转型共青团出了一把力

数字化正在激发城市生命体每一个细胞的活力。

在此前的新时代上海青年发展战略论坛上,上海纽约大学创校校长、名誉校长俞立中指出,除了享受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红利外,青少年也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充分考虑和包容“数字鸿沟”带来的各方面差异,帮助弱势群体实现跨越,使人人都成为数据的生产者、治理者、使用者、获益者。

对此,张楠深有感触。“团队里的成员基本都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专业出身,本就和城市数字化转型息息相关,而这个行业基本上都是年轻人,就有一种与城市数字化转型相伴相生的使命感。”

上个月,张楠的团队参与“奋斗杯”上海市青年技能大赛,凭借嘉定区下立交智慧防汛系统获得了一等奖。根据大赛主办方介绍,大赛聚焦“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用数字化方式创造性解决超大城市治理和发展难题,用数字化场景牵引技术创新和拓宽市场空间,全面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重点考察团队运用计算程序设计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提升青年对城市建设的参与感、获得感。

“我们的旅程才刚刚开始。”张楠说,团队在未来还将进一步依靠软件开发提升物联网感知能力,对灾害隐患进行提前预警、快速处置,有效提升城市防范化解风险能力。

现在,共青团也为青年参与数字化转型出了一把力。据悉,为推动“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走进嘉定,更好助力城市数字化转型,市科技团工委与嘉定团区委进行共建签约,发挥“联合起来办大事”效果,推进青年共建成效,为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共青团的贡献。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