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2023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2023年03月0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刘艳委员:免租免税减成本,打造新场景促消费

烟火气回归 让演艺市场暖意更浓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刘艳委员。本版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文化演出市场的烟火气又回来了!当看到这个春节,朋友圈里都是大家观展、看演出、旅游的九宫格时,全国政协委员、闵行区副区长刘艳写下相关提案,要为推动文化演艺市场恢复重振支招。“现在不光是旅游业,文化演出市场也很热闹,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势头。”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免租免税减轻运营成本

春节假日七天,上海接待游客突破千万、达到1002.2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6.40亿元。

新春期间,上博举办的《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和“玉兔精灵”兔年迎春特别展览,即便采取预约制,100元的门票依然抵挡不住人潮汹涌而来。新晋网红打卡点徐家汇书院见势也立刻改为预约制,市民苦于预约难。

新春七天,上海的各类文博展览达142项,本市开放的72家博物馆举办临展38场,接待游客50万人次,同比增长61.86%。上海39家美术馆推出展览86项,接待游客23万人次,同比增长3%。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扩大国内消费,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支持以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内需。文化消费是拉动消费回暖的重要构成。而文化演艺市场的重振是消费市场不容忽视的拓展领域。

刘艳举例说,以上海为例,仅2021年上海就有经营性演出38366场,平均每天有超过100场商业演出,不仅拉动消费,扩大就业,而且繁荣了文化市场。开春以来,闵行文化演出市场全面复苏,剧场演出呈现大幅上涨趋势,今年1-2月份共有40余场演出活动,涵盖音乐、舞蹈、戏曲,儿童剧等多种类文化演出,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90%的水平。其中上海城市剧院“奥特曼”、“迎新春交响音乐会”的上座率达到了九成以上,该剧院今年还推出了社会大美育系列演出“跟着音乐去旅行系列”,全场公益票价,80元买一赠一,获得了老百姓的一致好评,让更多观众走进剧场,欣赏高雅艺术。预计随着疫情的影响逐渐减少,文化演出市场会迎来一波新的消费高潮。“后疫情时期,政府应精心设计政策组合拳,精准帮扶各类剧院和演出机构恢复演出市场,使之步入正常轨道,提振全国演艺市场活力。”

如何推动文化演艺市场恢复重振?刘艳建议,首先要点燃演艺团体创作热情,要深入挖掘中华民族文化底蕴,遵循艺术发展规律,把加强舞台艺术精品创作作为重点任务,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文化发展资金的撬动作用,完善扶持优秀剧本创作的扶持机制,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艺创作生产体制机制,为演艺市场注入源头活水。

她还建议,推动免租免税政策落地落实,减轻文化演艺机构运营成本。“建议继续落实已出台的针对中小微文化企业的多项助企纾困政策,包括增值税留抵退税、减税降费、延长申报纳税期限和延期缴纳税款、延续执行阶段性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等税费政策。“同时,针对这些政策类型多、内容复杂,演艺剧场或企业不一定全面了解掌握的现状,建议有关部门赋予‘演出行业协会’承担向演艺企业开展政策宣传、解释内容、协助申请等职责,做到‘精准服务、不落一户’,在所有演艺类企业中得到有效落实。”

打造演艺新场景促进消费

2022年下半年,国家电影局曾开展2022年电影会费消费季活动,向全国人民发放1亿元观影消费券。今年以来,不少地区也陆续发放一定数量的电影消费券,有效提升了市民的观影热情。

刘艳非常支持消费券的形式,她建议继续采取“线上+线下”方式进行电影消费券的发放。同时,向居民发放一定规模的演艺电子消费券,可分为本地居民和游客两类,让游客也可以在旅游目的地享受到当地的文化演出,感受文艺演出市场的繁荣,在文旅融合中提振演艺行业消费潜力。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开展社区文化艺术节,政府购买演出服务,扩大演艺消费需求。”刘艳建议,在政府统一安排和支持下,以社区等为单位,谋划设计、组织动员、分期分批开展多样化的“社区文化艺术节”活动。除了组织群众自娱自乐外,可采取政府购买演艺服务的方式,支持基层政府与艺术院团、演艺场馆签订合作项目合同,向院团购买高质量文化演艺产品,让社区居民走进专业演出场所,满足与美好生活相适应的精神文化需求。今年开春,上海部分区已开始就此作出有益尝试,收益甚佳。

她还建议,拓量提质新演艺空间,打造演出新场景,创新消费新场景。持续发掘博物馆、艺术中心、实体书店、文创园区、商场、办公楼、酒店、餐厅、茶馆、书院等资源,扩大“新演艺空间”数量,以“演艺+”、“零售+演出”等新产业模式,将戏剧、演艺搬入餐厅、酒吧等空间,为观众带来更多元化的观剧体验,促进城市活力发展。同时,结合“城市更新运动”,选择沿江地区合适的工业遗存空间,打造“历史积淀与演艺碰撞”的全新“超级演艺新潮空间”,上演大型沉浸式互动光影秀、中小型演出等演艺项目。如上海著名的文商旅打卡地“老外街”上的演艺新空间“THE BOX”通过自创节目演艺和租场服务等方式,充分利用有限空间,已实现全年无休的可观效应。目前,上海的一些文创园区也开始引入小微剧场和演艺培训机构,布局演出新场景。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