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下一版   

 

2023年03月2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爱上浦江 申城安家 守护医者初心

上海有这样一群“洋中医”

身穿白大褂,熟练地为患者望闻问切、对症下药开出处方,时不时还会用上海话和患者聊上几句……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里,有这么一位韩国医生洪锡京。他,还是位地道的“上海女婿”。和他一样,越来越多的外国青年选择了留在上海做中医。当洋青年碰上传统中医,到底是什么吸引他们留在上海?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洋中医

“中医药书籍阅读确实很难,但凭借着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加上我的中文功底不错,也就没那么难了。”学习中医,“很累但也很享受”。

“阿婆,您不用担心,现在这个季节是皮肤病高发季。我帮您把好脉开好药,过两周您再来复诊。”每个周六一整天,洪锡京都会固定坐诊岳阳医院皮肤科门诊。在这一天里,他会遇到很多熟悉的面孔。当患者们用上海话向他描述病情时,洪锡京不仅听懂无障碍,还会用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往来沟通。

“刚接触中医时,还是觉得有些神奇。”洪锡京说,喜欢中医,是因为与中医药有着特殊的缘分。“小时候,因为身体出了点状况,我爸妈非常相信中医,希望通过中医药能慢慢地把我的身体调理好。在后面调理的过程中,我的身体真的就一点点好了起来。”提起那段经历,洪锡京对中医药的崇拜之情溢于言表。

2007年,在韩国中学毕业后,1988年出生的洪锡京果断决定,去中国学中医。然而喜欢是一回事,真的能学好又是另一回事。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医书,密密麻麻的362个穴位,难以听懂的方言………重重困难给充满学习热情的洪锡京一个个“下马威”。

“不过,后来慢慢发现,中医药学虽然复杂,但很有逻辑。中医药书籍阅读确实很难,但凭借着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加上我的中文功底不错,也就没那么难了;362个穴位虽然难背,但如果看成一个整体来记忆,也并没有那么难……”学习中,洪锡京会把不懂的知识点做好标记,课后去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有时他还会把难记的穴位或者药方,翻译成韩文来记忆……在洪锡京看来,办法总比困难多,敢于接受困难,并花时间去钻研,就一定能攻克难关,渐渐的,他与中医药之间的距离越走越近。

不过,谈起学习中医,洪锡京坦言“很累但也很享受”。“从学中医开始,我们就没有周末了,平时在学校学习,周末就跟着老师再学习。”除了能熟练运用中文与患者沟通,为更好地服务患者,他还学会了上海话,并自创了一本《沪语小字典》,把一些难懂的上海话用韩文翻译下来,记录并熟背出来。

洪锡京说,很多青年外国医生对中医的感情,就是“越了解越深爱”。两年前,作为博士后的他选择留在上海知名的三甲医院工作。

施妙手

“古人说,一忍可以制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痛吗?感觉痛的话尽量忍一下……”“在中医独有气质的影响下,我对很多事物的看法也发生了改变。”

“您好,我是您的医生‘郑念祖’。”在位于闵行区的上海身闵佳门诊部,来自马来西亚的洋医生郑念祖,因为外公就是一位中医,很早便对中医有了浓厚兴趣。

为更加深入地学习中医文化,2010年他来到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学习。和洪锡京一样,郑念祖从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了上海做一名中医。记者眼前的这位1991年出生的老外医生,内科、针灸、推拿样样“拿手”。

诊室里,为一位肩部不适的病人细心把脉后,郑念祖熟练地开始推拿按压。“古人说,一忍可以制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痛吗?感觉痛的话尽量忍一下……”病人忍不住笑了起来,他喜欢极了眼前这位“洋中医”的细心和幽默。除了尽力做到手到病除之外,能为患者带来更多欢笑,也让郑念祖深感选择学习中医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为了学深学透中医文化,大学的时候,郑念祖跑去书店,买了一大堆字典,《金匮要略》《伤寒论》……在中医大师的指导下,他天天背,天天看,对其中的内容慢慢领悟深领悟透了。郑念祖告诉记者,现在他还是时常翻阅中医古籍,这些古书中的内容能张口就来,是因为他一直在学习。

郑念祖笑称,如今自己的患者“来自全球”。在语言上,他更有自信。因为很开朗,谁都喜欢跟他聊天。除了标准的普通话,他还会说上海话、广东话、潮汕话。

在郑念祖所在的这家中医门诊部,大多数的中医医生来自全球各地。和他同一年来这里工作的印度尼西亚女医生Marla,同样是位90后。“在中医独有气质的影响下,我对很多事物的看法也发生了改变。”在学习过程中,她越来越被中医的博大精深所吸引。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提起中医治未病的主张,Marla总是信心满满:“其实我们不止在治病。在中医的理念中,防病于未然才是最重要的。而如果通过我们的努力,把这一要点落到实处,就能造福更多人。”

洋女婿

“很庆幸,当初选择了学中医;也很庆幸,当初来到了上海。”“师从名医,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医者仁心,留在上海,我们更要做一名好的医生。”

为什么选择留在上海当中医,因为这里早已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家。

“很庆幸,当初选择了学中医;也很庆幸,当初来到了上海。”这是洪锡京的心里话。2016年,他邂逅了爱情,在上海结婚,爱人是地道的上海人。如今两人的儿子已经4岁,聪明可爱。

和他一样,来自马来西亚的张语轩毕业后选择留在了上海,并成为了一名上海女婿,儿子今年3岁。在上海静和医疗工作的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中医事业中,努力运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来阐释中医、发展中医,实现中医药理论、临床和应用的多方面突破。

张语轩遇到过这样一位患者,因为腰椎不好来到了医院,痛的时候走路都很困难。张语轩为他医治了一段时间后,这位患者慢慢恢复了健康。“真不敢相信,一个外国人竟然如此精通中医。”这位患者说。

“师从名医,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医者仁心,留在上海,我们更要做一名好的医生。”张语轩说,因为中医,来到了上海;也因为中医,爱上了上海。愿在第二故乡,用最简单朴素的方式坚守岗位,守护初心。

这些年,中医药事业已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人文交流、促进东西方文明互鉴的重要内容。除了做好一名医生,张语轩还有着自己的理想:带动更多的留学生来学习中医和传播中医药文化。他工作之余,还带教着一批又一批的中医留学生,希望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传播好中国声音,尽自己所能展现给国际友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中医展芳华。上海拥有浓郁的学术氛围、开放的城市环境,这群青年洋中医正被不断拥抱新技术的进取精神深深吸引。

在他们身上随处可见中华传统的元素。爱吃水饺、爱读古诗,连平日闲暇时看书,读的不少也是文言文……学无止境、信念坚定,做一名好医生,传播好中医文化,正是这群青年“洋”医生与中医关于未来的一个约定。

■04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