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问政

上一版  下一版   

 

2023年04月14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三高”人才在创新创业浪潮中集聚

去年沪新增科技企业10.7万户,占全市新设企业数近三成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摄

去年上海新增科技企业10.7万户,日均新增294家科技企业,如何让上海成为全球科技型初创企业的最佳首选地?昨天启动的2023“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以过去11年的坚持给出答案。从昨天起,持续数月的2023年创赛活动正式开启,来自各领域具有创新活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将同台竞技,继续为上海这片沃土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全市科技企业蓬勃发展

自2月启动报名以来,今年大赛吸引了全市各领域科技企业6552家报名参赛。经过评选后,将选拔出一批优秀的科技企业代表上海逐鹿国内比赛。

“如何服务好中小微科技企业,打造全球科技型初创企业最佳首选地,一直是我们在思考和谋划推进的重点。”市科委副主任陆敏表示。

2012年,在科技部的指导下,上海率先举办“‘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至今已有十一载,科创之火,生生不息。陆敏透露了一组数据,过去11届大赛,参赛数量屡创新高,近7年报名数持续超过6000家,累计参赛企业数达6.85万家,860余家企业在全国赛中获得优秀奖。

在这过程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近五年参赛企业专利总数约11.6万件,用约10亿元市级财政支持撬动了企业790亿研发投入。一批“硬科技”企业从大赛中强起来,94家企业上市,其中40家登陆科创板,占全市科创板上市企业总数的51%。

大赛也孕育出了多批双创英才。陆敏表示,海外归国创业、青年创业以及高学历、高水平、高专业度的“三高”人才在创新创业浪潮中集聚。近五年来,参赛企业核心团队1.6万人海外归来,遍及17个国家,硕博学历占比达39%;40岁以下青年创业者占比约50%,直接从事研发人员45.6万人。

陆敏表示,如今全市科技企业蓬勃发展,2022年新增科技企业10.7万户,占全市新设企业数的28.9%,日均新增294家科技企业。

让“硬科技”企业站稳“C位”

科技企业是大赛无可争议的主角。每年大赛都会通过“赛马场上选骏马”机制,一批又一批优秀科技企业崭露头角,获得创业大赛优秀企业还有机会被推荐登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的舞台,与全国的科创企业“同台竞技”。本次活动邀请了十余家获得国赛优秀的企业进行现场主题分享和圆桌讨论。

信念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作为2022年大赛获奖生物医药企业,晋级全国50强,并荣获全国总决赛二等奖。这是一家立足全球的创新生物医药企业,主要为基因缺陷遗传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年龄相关的退行性疾病如血液病、帕金森病以及癌症等一些重大恶性疾病提供安全有效的创新性基因疗法,目前已成功研发了数10种相关核心关键技术,拥有几十项发展专利,去年12月,已为合作伙伴成功完成了第一批临床级别的药物生产,今年将投入到临床试验当中。

从2018年在上海创业,这家“独角兽”企业已在闵行以及临港分别建有7000平方米的研发和办公中心、17000平方米的生产制造中心。“我们目前正在奉贤南桥建立9万平方米的基因治疗产业园。”其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郑静表示,从最初两位创始人,到现在成为拥有350人的大团队,4年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上海在政策、人才、资金以及整个创业微环境上的扶持,“这是创业者的一片沃土。”她告诉记者,正如“创·在上海”大赛这样的平台,为企业多个产品项目的临床推进奠定了基础。

竹间智能是2017年国赛优秀企业,目前已经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行业龙头,其产品遍布金融、制造、物流、零售、医疗、政务等各领域。公司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孙彬表示,上海始终站在产业发展的前沿,支持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和自主研发,因为扎根上海,企业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捷思英达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劲涛则感谢张江这片热土,为企业参赛提供了很多培训和交流,他表示,大赛也让很多创业者有了学习与合作共赢的机会。

打造企业融通发展新生态

瞄准让上海成为全球科技型初创企业最佳首选地,大赛还致力于打造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产业链融合的资源汇聚平台,不仅服务科技创业者,更为了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本届“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在创新更加专注、支持更加精准、平台更加宽广、服务更加完善四方面持续发力,搭建上海创新创业的“首要舞台”。对于大赛立项企业,将予以市区两级最高40万元的资金资助补贴。

创业初期,企业发展面临许多不确定性,需要精心呵护。据陆敏介绍,目前全市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各类双创载体500余家,后续也将进一步提升科创孵化效能,打造标杆孵化器。在本次大赛中,孵化器承担的分赛点69个,占比91%,为科技企业提供近距离的服务。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