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繁花》的热播,让观众穿越时空,仿佛回到了上海20世纪80~90年代。《繁花》中的很多故事背景,让“老外贸人”倍感亲切。譬如电视剧中汪小姐工作的“外滩27号”外贸大楼,游客近来去“轧闹猛”的黄河路,对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老校友来说,不少都是“过来人”和时代的亲历者、见证者。 《繁花》里还藏着怎样的“外贸密码”?一起听“老外贸人”的诉说。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施晖 “外滩27号”不止走出汪小姐 “外滩27号”外贸大楼是电视剧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地点之一,其前身是号称“洋行之王”的“怡和洋行”,1955年收为国有,此后长期作为上海市外贸局的办公大楼,故称“外贸大楼”,上海的外贸经济就是从这里腾飞的。那个时候,外贸进出口权是归属国家的,因此,汪小姐是一名国有企业的外销员,也是负责出口配额的“关键人物”。 “像汪小姐一样的中国第一批外贸业务员,见证了中国外贸行业高速发展的黄金年代。”原东方国际集团美洲分公司总裁陈才林看过《繁花》后,勾起了自己的回忆。作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1979级经济系校友,陈才林1983年大学毕业后就被分配到“外滩27号”。 陈才林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担任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的外销员,负责美国地区的业务。“外贸大楼从一楼到七楼分布着众多被称为‘涉外单位’的国有外贸进出口公司。我的办公室在三楼,向东正对着黄浦江。每天从早上八点半一直要忙到晚上10点,通过函电联络外商,审查信用证,与外宾进行谈判,为国家争创外汇。” 陈才林介绍,当时母校培养了一大批英语好、精通外贸业务的外贸人才,“我的同学林大成也是做外销员的,做的是床上用品业务,业绩十分突出,曾获评全国劳动模范、获全国业务能手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我每年的业务量也达到2000多万美元……”1986年,陈才林被外派至科威特,回国后曾担任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 “外滩27号”不仅走出了汪小姐,还走出了陈先生、林先生以及上海第一批办公室女白领。“电视剧中的很多细节非常贴合实际,是当时上海的真实写照。这大概是《繁花》为何受欢迎的原因之一。”陈才林感慨道。 如果《繁花》有续集 《繁花》剧中故事结束于1994年,宝总退出股市,未来会进军哪个行业并没有明示。 “如果《繁花》有续集,我们诚邀宝总加入跨境电子商务领域,积极探讨开展合作的可能。”KKS董事长王莺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2001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校友,也是第一批进驻松江大学城的学生,作为阿里巴巴菜鸟驿站的创始人,她曾任美国商会驻上海代表,在电商、供应链领域有十余年行业经验。 2014年,王莺自主创立跨境进口采购平台KKS(快快省),这是一家一站式全球贸易“数智交易”服务平台,合作拥有100多个国家近万家海外企业(供应商),通过公司自主研发的“数字化生意工具”,结合先进的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及算法技术,为海外供应商和国内采购商,在新型国际贸易场景中“高效做生意”赋能。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全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互通有无、快速链接。今天的外贸,已不再是像《繁花》中那样通过吃饭、跑展会等传统贸易方式建立联系,我相信会有更多‘领行情’的宝总进军跨境电子商务领域,用新的技术手段来谈生意、促成合作。”王莺认为,互联网降低了国际贸易的门槛和成本,贸易主体、贸易形式和组织方式等都将随之发生重大变革,从线下转到线上的跨境电商也将成为一种主流的全球贸易形式,越来越多的中小微企业将通过互联网,以更低的成本直接接触全球供应商或客户、获得订单、积累信用。 “用技术助力全球贸易,世界更小,贸易更大。”王莺说,母校培养了一大批出色的外贸人才,大学时代的“TMT”课程至今都给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受益于中国入世带来的红利,我们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也愿意开放平台,加强与母校的深度合作,帮助学弟学妹们积极参与实践、提升能力,学以致用,顺势而为,为中国的对外贸易事业贡献力量。” 《繁花》落幕,繁华依旧。原著作者金宇澄曾说过,“繁花就像星星点点生命力特强的一朵朵小花,像在树上闪烁的小灯,一盏亮起,一盏暗下。”《繁花》里藏着上海的命运,又不只是上海命运。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外贸人也在劈波斩浪,奔走在创造更多新辉煌的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