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上海热演的音乐剧《娜塔莎、皮埃尔和1812年的大彗星》(以下简称《大彗星》)以中外联合创作演出团队,探索国内音乐剧创制的“上海标准”。今年,观众也将陆续看到厚植红色文化的原创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原创芭蕾舞剧《百合花》等一系列舞台艺术作品。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进一步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加快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两会期间,青年报记者专访了市人大代表,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上海大剧院院长张颂华,听他谈如何打造上海样本。 青年报记者 周胜洁 “以前引进高质量的剧目,在上海首演、首秀,现在要尝试上海出品,通过联合制作的方式让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融合,探索上海标准。” ——市人大代表张颂华 谈上海原创 红色是上海的底色 1月24日、25日,原创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作为浦东新区东·剧场2024年度开幕大戏上演,同时启动首轮巡演。作为上个月刚在上海大剧院进行全球首演的原创歌剧,《义勇军进行曲》展现田汉、聂耳、夏衍、司徒慧敏等为代表的进步青年“以笔为刀枪”,在上海创作出电影《风云儿女》及其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的故事。 红色是上海的底色,张颂华表示,内容创作要厚植于城市文化精神中,《义勇军进行曲》就是上海歌剧院用创新手法讲述红色故事的一次探索,“在作品创作时梳理城市文脉,提炼内核,找到上海城市文化的基因,在讲好中国故事、上海故事的同时,持续打造城市文化的IP。”随着首轮巡演的开启,这部原创民族歌剧还将走进YOUNG剧场、临港演艺中心、松江云间剧场等,也会走进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 谈上海标准 打造创制、管理标准 音乐剧《大彗星》在刚宣布演出定档时,很多观众都发现:创作班底和参演演员十分国际化。这是上海大剧院的一次新尝试,用中外联合创作演出团队打造独特的上海版本。 取材于托尔斯泰巨著《战争与和平》的部分章节的《大彗星》,最初是沉浸式小剧场音乐剧。2016年,在音乐、表演和舞美等环节都提升后的“进化版”登上百老汇舞台。如今的上海版《大彗星》正努力尝试树立国内音乐剧创制的“上海标准”:触达百老汇核心版权,选拔中方创制人才,面向全球组建班底,加强中外交流互鉴,促进国内音乐剧的新一次转型和探索。 “以前引进高质量的剧目,在上海首演、首秀,但现在要尝试上海出品,通过联合制作的方式让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融合,探索上海标准。”张颂华表示,“从上海出品到上海标准,有利于扩大城市文化品牌的影响力,打造上海样本。” 谈文商旅体融合 让软实力变成“硬功夫”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的各类演出突破了4万场,吸引了约2500万人次的观众,票房32亿左右。演出行业的数据已经恢复到了2019年的水平。 电视剧《繁花》是今年两会期间绕不开的热词,《繁花》为文旅融合提供示范样本。“那《繁花》之后,城市文化IP的持续性竞争力在哪?”这是张颂华在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专题审议会上抛出的问题。在他看来,在完善文化创作机制方面要做好资源统筹,跨领域合作,深度挖掘上海文化的富矿,不断打造城市IP的内核。同时更要促进文商旅体高度融合。 张颂华表示,要通过提升内容品质、规划产业布局、设计运营机制,创新宣推模式,进一步促进产业融合,将文化消费升级,为城市发展助力,让软实力成为真正的“硬功夫”。他还有一个小愿景:“希望以后海内外游客来到上海的机场,第一眼看到的大海报是有关演出或者艺术作品。在上海出差或旅游期间,可以接收到文商旅体各方面的资讯信息,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在上海多留一晚,也会越来越爱这座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