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城·社区

上一版  下一版   

 

2024年02月01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台前“15分钟”,幕后十分功

    普陀区曹杨一村改造后公共空间环境。本版均为受访者供图

    徐汇区土山湾“生活盒子”。

    杨浦区国定支路睦邻街区人人讲堂。

近日召开的“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工作推进暨优秀案例交流会”,对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作了一次总结,经专家评审,有81个项目入选优秀案例,评选活动同时在线上展开,网上投票点击超过150万人次,投票超过50万人次,最终评选出37个人民满意的项目。

这些项目是如何选取和打造的?会上,主办方邀请参与项目策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的设计师、专业干部、街道负责人代表,为我们详解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项目建设的台前幕后。

本版撰文/杨颖

大兴调查研究

把作业放到城市更新地

周俭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资深教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在讲述曹杨新村街道“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的始末时,展现了他对规划的独到见解。

不同于常人强调规划的重要性,周教授首先着重指出了调查研究的核心地位。他说,在形成“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规划蓝图中,规划师必须深入现场进行基础调查,这包括建筑、功能、用地等多个方面,尤其是要达到建筑调查的深度。此外,与业主、居民及相关单位的沟通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周教授强调,“同济的特色在于产教融合、产教一体化,我们将众多学生的作业放到曹杨新村。”

在调查过程中,不仅规划师和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居民们也被组织起来共同出谋划策。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和征集问题,规划师们与居民进行了深入交流。虽然居民们起初可能缺乏空间概念,但通过将规划图、现状图和构思图展示给他们,并引导他们分组讨论,居民们逐渐表达出自己的需求和想法。这些宝贵的意见最终被融入了规划蓝图中。

尽管工作量大幅增加,但最终的成果令人欣慰。曹杨一村成套改造项目覆盖了48幢楼、1499户、共计2400人,改造面积达4.89万平方米。项目在保持原建筑肌理的同时,成功实现了增加厨房、卫生间等成套改造功能,以“一房一方案”替代了传统的“千房一面”模式。这一创新举措使得该项目荣获了“卓越创新奖”的殊荣。

重视居民感受

让“一刻之美”聚便利聚幸福

徐汇区规划资源局局长彭海东口中的“一刻之美”,正是来自居民的生活体验。“这是最近徐汇居民感受到的小确幸。”彭海东说,“日常生活所需都能够在步行‘15分钟社区生活圈’内解决。”

徐汇区一直注重党群服务中心体系的功能建设,他们把空间建设的重点聚焦在为百姓服务上。彭海东表示,他们始终在寻找最佳场所,以便在民众最便捷的位置建设邻里汇。这样的邻里汇不仅让老人、儿童、困难群体等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社区服务,更集成了多元化的社区功能,如上学、就医、就餐、健身、娱乐,甚至修鞋、配钥匙等服务也一应俱全。因此,这些综合体被居民们亲切地称为“生活盒子”,它们以时间为刻度,为居民们勾勒出幸福生活的轮廓。

为满足更广泛的需求,徐汇区通过政府开放日、邻里节、生活节、议事会等多种活动形式,邀请居民们积极参与“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建设。去年2023月15日,徐家汇街道举办的土山湾片区生活盒子居民议事沙龙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在这次活动中,街道、企事业单位、居民代表以及规划资源部门和社区规划师齐聚一堂,共同讨论并吸纳了居民们关于食堂、理发、缝纫、修补、家电维修等实际需求。2023年7月,土山湾生活盒子正式启用,周边居民可以在这里享受到一站式的便利服务:一楼的社区食堂供应美味午餐,二楼的理发店提供专业服务,隔壁的图书馆则是知识的海洋,三楼的康复中心则提供医疗配药和筛查服务。临走前,居民们还能在便民服务区修补皮具和鞋子。这个融合了居民智慧的“生活盒子”深受大家喜爱,每一处都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搞好社区营造

是文化载体也是生活重塑

在分享嘉宾中,何京洋身份独特,他不仅是见山设计、万象营造和爱创益的创始人,还是同济大学和法国国立公共工程大学的客座教授。他身兼策划、规划、建设及运营等多重角色,因此对项目与市民的紧密联系有着独到的见解。

何京洋说:“作为致力于社区营造的社会组织,我们有很多目标。初衷在于将阳光、正能量、环保、绿色、低碳、创意、自治、志愿和公益等理念融入社区生活。我们的团队不仅汇聚了建筑、规划和景观设计领域的专业人才,还邀请了社会学者、社会工作者等各界人士共同参与。”

后来在设计“邻里汇”时,他们又把这一思路延伸到江南新村的入口,设计了一个当时的“最美车棚”,“我们希望上海的社区文化和国际的新文化来链接和传承,特别用这个透明的玻璃砖,打造‘快乐的时光、快乐的生活’。”何京洋说,“它不仅是一个车棚,也是社区文化的展廊,一开始挂了丰子恺的画,后来挂了很多社区居民自己创作的作品。”

[建设心得]

要有更新,更要有治理

杨浦区五角场街道在这次评选中收获颇丰,拿了4个奖,说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秦恒很有心得。

关于如何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秦恒表示,绝不能闭门造车、自说自话。既然是为市民群众打造的生活圈,就必须倾听群众的声音,由居民群众来决策。去年3月,街道成功举办了“吾友智慧堂”活动,吸引了企业、社区以及复旦、财大等高校代表们的积极参与。在与社区规划师团队的共同商讨下,明确了五角场街道“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设计流程。通过设立工作坊、开展多轮听证会等方式,广泛征求了居民意见,形成了社区总体需求清单。基于此,最终构建了“一心、两带、四圈”的规划结构,使规划蓝图初具雏形。

然而,阵地的建设并不意味着“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工作就能一帆风顺。以大学路限时步行街为例,在开街之前就面临了诸多挑战。作为开放式街区,大学路兼具商业和居住属性,这种多元的街区属性也带来了治理的复杂性。在限时步行街的推进过程中,居民、商户、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存在诸多矛盾,同时交通疏导、停车困难、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也亟待解决。面对这些难题,街道充分依托大学路自我管理委员会等平台,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区支持的模式,推动相关部门、居民区、承办企业、商户之间的协调联动。例如,在大学路景观照明改造提升项目中,虽然方案已经充分考虑了商户、居民、学生和年轻白领的不同需求,并在各个角落做出了针对性的设计,但仍然有居民提出光照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了影响。为此,街道积极协调企业商户反复调整亮度,最终找到了既保证视觉效果又不影响居民生活的平衡点。

对于街道党工委来说,每一次街区的微更新都是一次基层社会治理的考试与实践。国定支路睦邻街区项目成功入选第六届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和全国社区党建创新入围案例,这也是街道建设“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先行试点。这条全长约550米的道路在实施改造前存在环境脏乱差、机动车非机动车混行、建筑设施陈旧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一现状,街道通过排查摸底沿街公共空间资源,最终确定了因地制宜、变废为宝的改造思路。经过两年的努力,沿线的两大四小六个闲置空间被清理完毕,并先后建成了“吾心向党”等四个微空间以及人人讲堂、人人会客厅等人人系列主题空间。这些举措搭建了一个由政府、企业、基层组织和区域单位共同参与的多元治理架构,并动员居民全过程参与其中。

“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仍在持续推进中,或者说,它可能会一直处在进行时。这一行动旨在为百姓带来更多的满足感和幸福感,通过不断优化和完善社区生活圈,让居民们能够享受到更加便捷、舒适和美好的生活环境。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