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创意人

上一版  下一版   

 

2024年02月04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龙年,听“唤龙者”说龙

    齐兴华画龙并不刻意追求形态逼真。本版摄影 杨颖

    齐兴华画的Q版龙在展览上特别受欢迎。

    齐兴华介绍自己的作品。

近日,“EKA·天物”备受瞩目,不仅因街区内风格迥异的建筑成为了摄影爱好者的取景地,更因在龙年脚步渐近之时,一座老厂房里有“龙”出没。自称“唤龙者”的街画师齐兴华,花了五天时间,在墙壁上绘制出两条栩栩如生、腾云驾雾的巨龙,红云翻滚,气势磅礴。与此同时,齐兴华还创作了众多别具匠心的龙图腾,与巨龙壁画相互辉映,为即将到来的龙年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文/杨颖

君子不器:画风不拘于定式

齐兴华,中国街画艺术的先驱者,四次荣登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巅峰。自2005年从中央美院毕业后,他投身3D画创作长达十年,无论街道、广场还是商家之地,都留下了他震撼人心的手笔。那栩栩如生的画面,常使人错觉其中,仿佛身临其境。人们与他的画作合影,地上的龙仿佛跃然于照片之上,与合影者共舞云端。

随后,齐兴华转向街画领域,他的墨宝遍布大街小巷。凭借着深厚的艺术造诣,他迅速崛起为街画界的翘楚。短短数年间,他创作了400余幅街画佳作,公开展览超过200场,更在国内举办了十余次大型街画艺术节,多次受邀亮相国际街画盛事。

从3D画到街画,再到架上绘画,齐兴华的艺术之路屡创高峰,他在每个涉足的领域都达到了极致。而他的作品所沉淀的,正是中国文化深处的生命力。龙,作为他表达中国艺术理念的重要符号,被他赋予了独特的灵魂。

齐兴华笔下的龙,不拘形似,而重神韵。走近观赏,只见画笔挥洒的颜料;然而退后几步,龙的威严、狂暴、激情乃至Q萌之态便跃然眼前。

齐兴华喜欢“君子不器”这个词,在他看来,被某种画法、某种画风拘束的画家不能算好画家。近20年的创作生涯中,他一方面追求做到极致,另一方面却又不断突破自我,成功地一次次转型。

他的画风从不拘泥于一种定式。在某段时期,他钟情于黑白两色,创作出富有年代感的作品。然而随着心境的变化,他又会寻求新的创作出路,以摆脱黑白带来的抑郁情绪。

在《龙耀天物》展览上,两幅Q版龙作尤为引人注目。它们大眼短鼻,身材憨态可掬,一副装凶卖萌的模样。齐兴华对这两幅作品情有独钟,他解释说,自己画龙时是将龙视作人来描绘的,着重表现龙作为人的情感和情绪。唯有如此,作品中的龙才能栩栩如生,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江湖不羁:作品不拘于定式

如果你觉得《龙耀天物》展览值得一看,建议你在观展时找到齐兴华的创作视频。

齐兴华身强体壮,观看他的创作视频后,您会深感这样的体魄对于他这位街画家而言实属必需。在创作过程中,齐兴华矫健地助跑、跃起,在空中潇洒地旋转180度,同时手中的颜料桶也随之将色彩泼洒向画布。墨水淋漓,由近及远,由浓转淡,形成了极富动感的喷射效果,远非传统工笔所能描绘。随后,齐兴华挥毫落墨,几笔之间,龙头、龙爪便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宛如一条破空而来的龙在云层中自由翱翔。

在画龙时,齐兴华并不刻意追求形态的逼真,他画的龙有的仅露半面,有的大半身藏匿于云雾之中,甚至有的只是龙身的某个局部。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的创作可以随心所欲。在齐兴华这种不羁的绘画风格背后,实则蕴藏着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对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有人或许会说,中国人的龙,五趾方为龙,四趾则为蟒。但齐兴华却认为,这实际上是对龙和龙文化的一种误解。他向记者阐述道,中国的龙文化源远流长,红山文化出土的龙形象便极具代表性。那时的龙甚至还无足之形,许多图腾中的龙还绘有翅膀。从汉代到唐代,龙的形象历经多次演变和重塑。至于龙爪上的脚趾数量,历史上三趾、四趾甚至二趾的都有出现过,五趾为龙、四趾为蟒的说法实则是清代才形成的观念。更何况在艺术创作中,为了画面的整体美感和视觉效果,龙爪的脚趾数量多一少一并无大碍,观众完全可以将其想象成是龙的某部分隐匿在了云雾之中。

由此可见,齐兴华画龙已然超越了单纯的笔墨技巧,他对龙的探讨和研究深入到了历史、文化和情感的层面。正因如此,他的每一笔、每一画都能恰到好处地呈现出龙的精神风貌和神韵。在齐兴华的笔下,龙不再仅仅是一种神话生物的形象,而是成为了一种承载着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艺术符号。

艺术无题:思考不拘于定理

2023年的最后一天,当人们都沉醉在跨年的喜悦中时,齐兴华却选择独处于工作室深处,倾注心血于一幅跨年纪念之作。

底色复古而沉稳,黑与白的交织构成了画面的主体。然而,如何在这般复古且略显沉闷的色调中,巧妙融入新年的璀璨色彩?又如何在简约至极的墨龙构图中,深刻展现丰富的思想内涵?时钟的滴答声在空寂中回响,时光悄然流逝,随着夜幕的降临,工作室的灯光越发显得孤独而坚定。

跨年之作终于完成,且大获成功。在《龙耀天物》展览现场,我们有幸看到了这幅作品。尽管画面以黑白为主调,但画家巧妙地运用24K黄金研磨成粉,融入颜料之中,于高光处轻轻提亮。这一抹金色如同穿透云层的阳光,使得整个画面瞬间熠熠生辉,绚烂夺目。

仔细观察,可见龙须略显弯曲,不再笔直挺括。齐兴华解释道,这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所采用的手法,通过龙须的弯曲来表达一种凝重与思索的氛围。如此一来,龙的肆意张扬得到了收敛,简洁的画面也因此而充满了思考的空间。

有观众请齐兴华解读自己的作品,画家在完成画作的那一刻,其实只是完成了艺术创作的一半,而另一半则留给了观众的想象与理解。他指着一幅名为《除夕》的画作说,虽然画面并未直接描绘除夕之夜的场景,但画家旨在表达除旧迎新的寓意。另一幅画《望月》同样如此,画面中虽无月亮的踪迹,但望月却成了一种象征性的姿态或愿望。

有观众指着他的《龙脊》说,画中看到的似乎是人的一条臂膀。齐兴华笑答,他常常会参考人的肢体动作来构建龙的动作。如果观众从《龙脊》中看到了人的形象,那么这无疑是观众独特看画体验的一种体现。他强调,艺术创作是通过形象来思考的过程,而很多时候这种形象的思考是无法用文字来准确表达的。因此,在艺术作品中,标题与画作内容不相关的情况其实屡见不鲜。他鼓励观众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和思考,因为这样的互动与理解会使得艺术家的创作更加丰富和完整。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