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吉祥、繁荣的代表。这几天,上海的主要商圈、重点区域与路段都年味十足,大街小巷处处可见“龙”的影子——富有创意的“龙”形象、“龙”元素。“看到满街的‘龙’,便知道春节的脚步近了!”不少人这样说。上海各区多方联动,营造了红红火火迎新年的热烈气氛,迎接龙年的到来。 ■04 随着新春佳节的临近,上海街头的过年氛围日渐浓烈。在老街,传统年味与海派时尚碰撞,“烟火气”与“新潮味”交融,人气特别旺,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在上海动物园,大红灯笼高高挂,龙年生肖文化系列活动即将登场;作为亚洲演艺之都,上海春节前后也有不少国际团队参与的演出,给市民和游客带来艺术大餐。 “上海调”“中国风”“国际范” 古镇应有尽有 虽然是工作日,但是七宝老街上依旧人头攒动。记者看到钟楼广场整体以金龙造型亮相,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拍照打卡。只见,龙首位置朝向广场入口处,从“龙门架”内欲探首而出,寓意龙年初一,长龙即将腾云而出。龙身部分以灯笼的组合摆出S型长廊,供游客在其中穿梭;龙尾处于东向,寓意祥龙从东方游弋而来,带来喜庆祥瑞。整个布景颇具气势和视觉冲击,既营造了新春龙年氛围,又可成为古镇在新年期间的网红拍摄打卡点,每个灯笼上都书写着特别的贺词,让大家收获满满祝福。 七宝古镇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在春节期间将推出“龙舞祥瑞·七宝聚福”新春游园活动,让游客充分享受古镇文化之旅。 大年初一,宣令使穿街走巷,铜锣声声,唤起四邻友伴,走出家门,共赴古镇新春活动。此时,钟楼亭台间,乐者拨动琴弦,身着汉服的青年们仿佛穿越了千年时光,为节日增添古色雅韵。登上钟楼,敲响“氽来钟”,为新年祈福,随之而来的是“长龙席”开席。中国传统习俗有“百家宴”之说,因是农历龙年,取名“长龙席”。以“色、香、味”三大板块,展示七宝古镇的文化魅力。 据悉,今年新春,闵行区聚焦品、逛、观、赏、游等板块,策划推出系列文旅活动,吸引广大市民群众深度体验别具“闵行味”“上海调”“中国风”“国际范”的新春佳节。春节期间,全区28个文旅场馆计划开展100余项活动。 青年报记者 杨力佳 逛豫园灯会扮财神 国际明星留沪过大年 近日,由上海大剧院、西岸大剧院、长扬文化出品的百老汇沉浸式音乐剧《娜塔莎、皮埃尔和1812年的大彗星》(简称《大彗星》)的中外艺术家们就在申城感受到了浓浓的中国春节氛围,他们逛豫园灯会、购海派年货、吃小笼汤包、学说上海话,体验中华传统民俗文化,和中国朋友一起欢天喜地过大年。 音乐剧《大彗星》改编自列夫·托尔斯泰的巨著《战争与和平》,该剧从今年1月14日开始在交通银行前滩31演艺中心开启亚洲首演,首轮驻场将进行50场演出,春节前后,该剧都有演出场次。热情的观剧氛围深深打动了参与演出的中外艺术家,也激发他们了解中国文化、体验中国民俗的愿望。龙年春节前夕,上海大剧院精心策划了到上海豫园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动。 中外艺术家一到豫园,便被绚丽的彩灯吸引,龙年彩灯主题尤为华丽。对中国文化,不少外国籍艺术家已经不陌生,他们也知道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各式各样的彩灯将海派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完美地结合与展现。 有趣的是,外方演员库珀·戈丁曾在《剧院魅影》《悲惨世界》等世界著名音乐剧中担任男主角,这次在豫园扮上了“财神爷”。他兴奋地告诉记者:“中国文化太美妙了!” 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大彗星》出品人张笑丁表示:“上海正在成为汇聚世界一流文艺作品演出的平台,上海大剧院也正在探索引进全球文艺精品,同时让更多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让世界了解中华优秀文化。” 青年报记者 陈宏 学习龙年生肖文化 到动物园找龙的原型 龙年来临,你知道有哪些动物与龙有关吗?2月6日起即将热闹登场的2024上海动物园龙年生肖文化系列活动会告诉你。 记者看到,随着新春佳节临近,上海动物园各展区的环境氛围布置进一步提升,年味十足,整个上海动物园布置一新,大红灯笼高高挂,新春文艺元素充盈了整个园区空间。金鱼廊河岸、狒狒山、巴西狼展区等地新种郁金香种球4万余株,在龙年春季盛开,更添节日氛围。 龙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个代表性元素,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且蕴含着吉祥、繁荣等美好寓意。今年春节的龙年生肖文化系列活动的主题为“祥龙醒春 泽被万物”,寓意着万物萌发、福泽天下的美好祝愿,从2月6日持续至3月31日。 走进上海动物园两爬馆内,各种与“龙”相关的动物让人目不暇接。除了“人气王”科摩多巨蜥和“国宝”扬子鳄这些传统动物明星外,还有种类繁多的蜥蜴类动物不容错过,颇有“大龙打擂、小龙开会”的架势。游客可以观赏到泽巨蜥、圆鼻巨蜥、平原巨蜥、盾甲蜥、蓝舌石龙子、刺尾鬣蜥、泰加蜥等各种珍贵蜥蜴。 据介绍,节假日期间,还将提高讲解频次,增加互动形式,让游客观众能获得更好的参观体验。过年期间找到动物园的5处龙元素,集齐盖章有惊喜。围绕龙年主题,上海动物园还将开展小小动物学家之小小爬行学家活动,让小朋友对蜥蜴这个古老而神秘的爬行动物增加了解。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