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问政

上一版  下一版   

 

2024年02月20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为童食健康发声 呵护青少年成长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郁瑞芬 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本报讯 过去一年,全国政协委员郁瑞芬将目光聚焦在童食健康话题。就在上个月,她提交的《关于关注童食健康,预防儿童肥胖性早熟蔓延的提案(02197号)》还荣获了2023年度全国政协好提案。

深入调研童食健康问题

去年,郁瑞芬提交到全国政协的提案涉及“童食健康”,今年她又准备了一份提案《关于推动幼儿园、小学建立系统的食育课程体系的建议》也提及了食育课程。

那么,为什么郁瑞芬如此专注童食健康话题呢?她解释说,2021年开展的“中国0-18岁儿童营养与健康系统调查与应用”显示,我国6-7岁儿童的超重肥胖率为26.5%,呈现持续高增长的趋势。另据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调查,儿童性早熟发病率为0.43%,预计涉及儿童超53万人。“儿童肥胖、性早熟除遗传、环境等诱因外,饮食不当、营养过剩是公认的‘罪魁祸首’。我们必须通过教育引导和培养孩子良好饮食习惯,对儿童、青少年自我成长形成健康、科学、积极的影响。”

郁瑞芬在调研中发现,有调查显示84.8%的家长倾向于给孩子购买标有“儿童”字样的食品,但目前我国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儿童食品”分类。此外,“儿童食品”缺乏专项的法律法规保障。现有法规、标准多针对“婴幼儿”群体(0至36个月的婴幼儿)。2020年5月虽然发布了《儿童零食通用要求》团体标准,但不具有强制性,且质量指标偏少,也缺乏相应的依据。

荣获全国政协好提案

“全社会应高度重视儿童食品安全健康工作,从立法、标准、产业、教育等层面多措并举,推动儿童食品向更高质量发展。”郁瑞芬建议,要填补“儿童食品”分类分级及相关法律法规空白。建议在《食品安全法》的基础上,制定专门针对儿童食品安全健康的法规及实施细则;建议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牵头,组织儿童食品安全专家、科研院所、高校、标杆食品企业共同参与制定儿童食品国家标准,明确儿童食品的专门分类,对儿童食品的营养成分、添加剂要求、包装标识、营销宣传、质量指标等进行明确规定。让监管部门执法有据,有违必查;让食品产业市场主体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让消费者明明白白选择,更好地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她建议制订“儿童营养膳食指南”。即在国家卫健委的指导下,由中国营养学会牵头发布“中国儿童营养膳食指南”,围绕儿童不同生长过程需求,针对性地开展儿童健康食品领域的创新研究。政府对儿童食品相关的产学研课题,给予更多政策和经费支持,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生长需要。

她建议加大监管力度,重点对标称“儿童食品”的质量问题、违规添加、虚假夸大宣传等行为加强监管力度,鼓励研究机构、学校、社会公益机构等,积极开展儿童食品安全健康教育。她还建议在中小学校、幼儿园增设4-12岁儿童的食品健康科普课程,呼吁食品研究机构、儿童公益机构走进校园,面向儿童、老师、家长设计针对性课程。各地青少年儿童公益基金会应吸纳专业社会力量,积极联动学校、媒体,鼓励志愿者广泛参与,通过多种生动、易懂、易传播、受欢迎的形式,推动儿童食品安全健康教育深入人心。

郁瑞芬的提案荣获了2023年度全国政协好提案,这给了她继续关注此类话题的信心。记者了解到,全国政协好提案的含金量极高,好提案总量仅为年度提案总数的1%左右。

“今年,我将持续关注乡村振兴、童食健康和民营经济发展等话题。”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郁瑞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