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校园

上一版  下一版   

 

2024年02月2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挖掘时政热点 探索传统文化

这些思政课努力让学生有所“思”

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卢湾中学思政课。

“辞旧迎新,岁月更迭。在过去的2023年你印象最深的新闻是什么,为什么呢?”开学首日,上海市第十中学青年教师徐如意带着自己的红色融创课程与学生们见面,她以科学知识为视角,为学生深入解读环境问题,鼓励大家在新的一年中深入践行新时代环保理念。而在卢湾中学,学校以“龙的传人”作为爱国主义思政第一课的主题,引领学生用“中国龙”讲好“中国红”,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激发爱国热情。

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持续探索“大思政课”校本生动实践

说到2023年的热点新闻,中学生们都能讲出一大串,比如:国际局势关系的变化,Chatgpt等人工智能的新进展,甚至是娱乐圈的吃瓜事件等等。但这其中,有一则新闻事件既让人愤怒也备受关注,那就是日本政府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执意启动核污水排海。

这一事件会给环境带来怎样的影响?作为跨学科教师,徐如意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方式,从专业视角给学生进行了解读。“核污水排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质会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导致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基因突变乃至物种灭绝。放射性物质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可能会增加罹患癌症和遗传疾病的风险。放射性物质在海洋中积累,还可能通过水循环进入陆地和大气,对于全球环境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

随后,徐老师又从核污水排海延伸到了气候变化。她通过讲解告诉同学们,环保无小事,希望大家持续关注并严肃看待环境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环保理念,让环保不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号。

徐如意老师的新学期红色融创课程是市十中学持续探索“大思政课”校本生动实践的一个缩影。学校相关负责老师介绍说,红色融创课程去年陪伴了学生一整年,学校通过党团员教师带头学、带头讲,活用红色资源,开展馆校合作、挖掘时政热点,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微课、宣讲,多平台、多形式开展理论学习,进一步丰富了“红色融创”课程的内容。

“挖掘时政热点,加强理论学习是融创课程的特点。这一课程开展至今,已经有许多青年教师加入到队伍中。”负责老师透露,以去年为例,单是升旗仪式就开展了九次学习,内容涵盖时政、理论,学科上更是有物理、信息、体育等老师加入,形式上也有新突破。孙吉凤老师依托天宫课堂开展实验的《科技强国,探索无止尽》、张树文老师的《传承亚运精神,炼就强健体魄》、窦维佳老师的《“一带一路”,共建繁荣》等课程都深受同学们欢迎。

探寻传统文化内涵争当“龙的传人”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正式实施的第一年,开学伊始,卢湾中学以“龙的传人”作为爱国主义思政第一课的主题。

“中国人为什么自称龙的传人?”寒假期间,卢湾中学的学生们就开启了“寻龙记”的项目学习。开学第一天,同学们发挥想象力,用自己原创的诗歌、短视频、绘画汇报了寒假学习成果,向小伙伴们呈现了“龙”这一经典符号承载着的美好寓意、文化情感和精神力量。其中,原创沙画情境朗诵《我们为什么自称龙的传人》节目中,中学生们以古今对话方式,从华夏古今文化、经济、科技三个视角,诠释了中国人从古至今团结向上的奋发姿态、百折不挠的抗争精神和追逐梦想的强大动力。

“龙”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血脉,承载着新时代中华儿女推进强国复兴的坚定意志和美好愿望。教师们以闪电演讲的方式,分享自己以实际行动践行“龙的传人”的故事,鼓励学生铸就龙的精神。

除了丰富多彩的节目,学校还围绕非遗文化设计开展了“齐乐龙龙 庙趣横生”庙会游园。学校“无边界思维坊”教师团队精心设计了多个非遗传统项目,引领同学们在非遗文化的体验活动中传承、弘扬文化自信,共同感受传统文化的趣味。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