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本报讯 张义民是闵行区浦锦街道芦胜村的党总支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是一名基层乡村振兴的奋斗者和探索者。自从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以后,他也常常被大家唤作“张代表”,找他反映问题和诉求的,也越来越多地变成了来提建议的。作为来自农村基层的代表,张义民的关切一直落在乡村振兴上。今年,他将继续关注这一话题,聚焦农村发展中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和如何留住农业人才的问题,持续为农民利益和农村发展说话发声。 去年两会,张义民带上了两份建议,一份是《关于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配套政策的建议》,另一份是《关于总结全国农村改革试验经验进一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立法建议》,都是希望为乡村振兴提供法律上的依据和政策上的指导,让更多人放开手脚,遇见更大更广的干事创业舞台。两份建议均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积极回应。 更让他感到高兴的是,去年国家自然资源部制定并发布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和监管协议的示范文本。上海今年也将继续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在他看来,有此作为参照,可以进一步拓展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功能,真正将集体建设用地用足用好,也将让农民和村集体充分享受土地增值收益。 “我们农村就怕一窝蜂,大蒜贵大家种大蒜,草莓贵大家种草莓,到时候,最受伤的还是农民。”张义民说。今年,他将继续就此深化建议。 在调研中,张义民发现,对市场的判断失误,很多时候来自信息不对等。因此,他准备提交的建议就是呼吁搭建统一的数字化平台,动态发布各地农业农村产业布局,让各地农民及时了解各地优势和特色产业信息,从而确定符合本地区位特点的产业方向,形成错位竞争,避免因种植不均导致农产品过剩、价格过低等情况。 记者获悉,张义民的这份建议背后有着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深度思考,亦源自对在合作社调研时农民几次真心发问的触动。“书记,我们这里明年种植什么好?”张义民就想着,所谓科学的指南,绝不能是盲目的判断,既不能只眼红赚钱的个案希望“拷贝不走样”,更不能自己随意通过搜索引擎就有了决断。 面对提问,张义民其实也无法直接给出农民以确切的答案,但他相信,渠道和路径应该是恒定的。于是,找一个方法,推动落地,从而让农民方便地知晓全国农业政策、农业布局、产业特色,根据自身的优势再综合研判和决定。“希望把我们农业、牧业、林业的产业分布图悉数上线,同时,把农村所需科技人员、农业器具更新迭代,各类政策都实现一键查询,从而给迷茫的农业从业者最及时的解疑释惑。” “无调研不建议。”张义民认为,当代表就是要当好桥梁,对于群众的反映不是有闻必录直接呈交,而是要进一步去分析和调研。只有经过了凝练,找到问题的症结和真正的改善路径,才能把基层的声音带到北京,让国家在法治建设的框架下更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更加有获得感。在当代表的过程中,张义民时刻感受着,践行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