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都市

上一版  下一版   

 

2024年03月02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生命在奉献中延续!

上海人体器官捐献登记人数已突破13万人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本报讯 3月1日是上海市第22个遗体(器官、角膜)捐献纪念日。市红十字会表示,截至目前,全市遗体(角膜)捐献登记累计近7万人,累计实现捐献1.7万例。人体器官捐献登记人数已突破13万人,累计实现人体器官捐献1155例,使3300余位器官衰竭患者重获新生。

1982年,上海率先在全国开展了遗体捐献工作。2001年,颁布实施全国第一部有关“遗体捐献”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遗体捐献条例》正式实施。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上海市遗体捐献者纪念园、确立了“遗体捐献纪念日”、开设了“红十字遗体捐献网上纪念馆”等。截至2023年底,全市遗体(角膜)捐献登记累计近7万人,捐献实现累计1.7万例。近几年,每年的捐献已能满足医学院校教学科研需求,捐献者的高尚行为更为人类医学科学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奠基石。

2010年,上海作为全国11个首批试点省市之一,开始筹划器官捐献工作。2012年,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和上海市红十字会正式联合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工作。2013年上海诞生了第一例捐献者,2022年突破1000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关心下,截至目前上海人体器官捐献登记人数已突破13万人,累计实现人体器官捐献1154例,使3300余位器官衰竭患者重获新生,他们的无私奉献让生命绽放出新的光辉。

谭先生既是器官捐献移植受益者,又是器官捐献者家属。彼时的他还很健康,当家人决定要器官捐献时,谭先生犹豫过,彷徨过,但最后他做出了一个无悔的抉择,一边承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一边默默支持着家人完成捐献。几年后,他却成为一位每周需要进行三次血透治疗的尿毒症患者,人生的全部意义只有五个字:期望和等待。助人者,人恒助之,善人者,人亦善之。现在,当他自己和那些病友因为捐献而重获新生,他深感捐献者是无私和伟大的。他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者的行列中来。“每一次捐献都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拯救,每一次捐献都能让更多的人重获新生,每一次捐献都能点亮生命的希望之光。”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人体器官获取组织(OPO)办公室主任陈国庆,他也是一名元老级协调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到,目前国内器官移植供需存在较大缺口,据了解,2023年全国共有约16万名器官衰竭患者等待移植,同期开展器官移植手术近2.4万例,供需比例约为1:6.7。可以说“没有捐献就没有器官移植,就没有生命的重生”。而协调员们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生命摆渡人”,他们每天面对死亡,面对家属,面对苛责,连起生命的两端,义无反顾地走在一条艰难而伟大的道路上。他呼吁全社会对于器官捐献多点理解、多点包容、多点宣传,期待更多人能够认识接纳捐献的理念,传播生命的向阳、向善、向爱的希望。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