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2024年03月02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上海音乐厅开启音乐科技融创节

当非遗遇到AI 乐迷“乐无穷”

青年报记者 陈宏

    发布会现场。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陈宏

本报讯 传承千年的泉州南音,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当它遇上高科技,会呈现怎样的别样风情?当西方音乐和中国各地的不同风格音乐,在AI的助力下,变成我们“熟悉的陌生人”,乐迷是否会感受到意外的惊喜?这一切,都将在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3月至4月举办的“数字缪斯——2024音乐科技融创节”上给出答案。“数字科技的发展对音乐创作、表演的影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在解释这个节的创办初衷时,音乐厅总经理方靓说。

据介绍,“数字缪斯——2024音乐科技融创节”,共设置五个单元,包括“乐无穷”展演、“特别呈现”“音乐科技融创论坛”“创意推介会”和“工作坊”。其中,“乐无穷”展演的4台演出及“创意推介会”“工作坊”内容由上海音乐厅面向全球音乐家征集,并特邀蜚声国际的艺术家——著名作曲家、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艺术与人工智能专委会副主任、上海市音乐声学艺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于阳(中国),著名小提琴家、创新古典音乐开拓者丹尼尔·霍普(德国),著名华裔作曲家、中西音乐融合创作先锋黄若(美国),音乐制作人、游戏配乐代表作《原神》陈致逸(中国),作曲家、制作人、古典音乐的创新先锋加布里埃尔·普罗科菲耶夫(英国)作为“首席推荐官”评选产生。

从全球102部报名作品中产生的本届音乐节的“乐无穷”展演板块4部作品,均为原创作品,且创意符合本届音乐节“数字缪斯”主体精神,体现了音乐与科技的融合,包括使用音乐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行创作。

4部展演作品风格多元。4月4日-5日“梦境空间——徐之晗爵士管弦乐团音乐会”,将由作曲家、爵士吉他演奏家徐之晗领衔爵士管弦乐团10位优秀的音乐家探索爵士乐融合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元素、民俗特色所呈现出的斑斓色彩;4月12日-13日“过去即是未来,数字化的世界遗产‘南音+’音乐会”,来自泉州的“点水南乐”乐队在挖掘古乐南音的基础上,运用科技化、数字化、艺术化的手段创作为新时代的南音,增加合成器、大阮、打击乐、吉他、贝斯等乐器的编配,从声音的科技制作进行辅助,形成新的音乐类非遗项目表达形式;4月17日-18日“漫歌行——跨时空AI音乐叙事”,由限像工作室和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相关实验室的主创团队创作,讲述一位歌者跨越百年上海变迁,将灵魂与记忆放到人工智能的系统里,并依旧不懈努力探寻音乐与艺术意义的故事,故事主体的“我”以机械臂的形态出现;4月27日-28日“万象声息——电子音乐与数字影像音乐会”,来自上海音乐学院与中国音乐学院电子音乐设计专业的创作者们将进行一次跨地域、跨文化的音乐探索——上海地区的民间童谣、江苏地域的古琴文化、山西的社戏锣鼓、新疆的民族元素等多种音乐文化特征,都将通过结合电子音乐、数字影像、演奏员现场演奏以及AI画面迭代等多种元素,展现中国各地的文化特色和声音魅力。

在“特别呈现”板块,柏林音乐戏剧团“尼可与领航者”将有“《寂静之声》——音乐肢体表演与影像呈现舒伯特艺术歌曲”“《力量与自由》——音乐肢体表演与影像呈现贝多芬作品”等两部作品亚洲首演,作品通过现场音乐+肢体+实时影像等艺术形式融合创新,全新诠释舒伯特和贝多芬的经典作品。

此外,论坛板块和“创意推介会”板块,都将探讨和展示音乐与科技的未来发展之路。为了能让更多观众体验音乐科技产业的前沿发展成果,将在3月至4月持续举办系列工作坊:“AI大战人类作曲家”、Si-Fi科幻音乐探索之旅、“和鸣”自动化乐器装置展、声音艺术与视觉艺术展等多样形式。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