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2024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2024年03月07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六十余家媒体的百余位记者参会

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昨日下午举行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对中外媒体开放。张驰 摄

本报讯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3月6日下午举行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对中外媒体开放。市委书记陈吉宁代表,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代表参加审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上海代表团团长黄莉新代表主持会议。

上海代表团副团长李仰哲代表参加审议。

全体会议15时开始。为了占据最佳位置争取提问,不少中外记者14时刚过就来到会场守候,在媒体区架起一排排“长枪短炮”。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凤凰卫视、联合早报、彭博社、美联社、CNN、路透社等六十余家媒体的百余位记者参会,其中包括17家境外媒体。

顾军、袁国华、金力、金鹏辉、周桐宇、杭迎伟、印海蓉、李峻、张义民等9位代表审议发言之后,会议进入上海代表与媒体的互动时间。中外记者争相举手寻求提问机会。营商环境优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长三角一体化、城市更新等成为提问聚焦的重点。

人民日报:今年春节过后首个工作日,上海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发布“上海优化营商环境7.0版行动方案”。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上海7年来取得了哪些成就,下一步目标是什么?

龚正: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上海的闪亮名片。这些年,我们始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摆在突出位置,以一年一更新的频率,先后推出七版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方案,迭代实施1101项改革举措,有力地促进了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和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新创业的活力足。去年,上海日均新设企业1904户、增长28.1%,企业总数达到289.2万户,每千人企业数增加到116.8户、位居全国第一。二是对外资的吸引力强。去年,全市实际使用外资超过240亿美元,再创新高,连续四年超过 200亿美元,尤其是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新增了65 家和30家,累计分别达到 956家和561家。三是帮助企业减负增效的力度大。2018年以来,累计为各类经营主体减负超过9100亿元。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我们将聚焦各类经营主体关切,持续深化改革攻坚。重点是“三个坚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更好地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首先是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上,推出更多举措,大力清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隐性门槛和壁垒。二是在加强监管上,着力构建“审批-监管-执法-信用”闭环管理机制。三是在强化服务上,深化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精准帮助各类经营主体把握机会、减负增效。坚持法治化基础保障,更好地营造稳定透明、规范、可预期的法治环境。首先是深入贯彻落实好公司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其次是用好浦东新区法规的立法授权,加快建立更加完备的营商环境制度体系。三是着力提高执法的规范化水平,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和经营活动。坚持国际化重要标准,更好地发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风向标作用。一是以实施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牵引,全面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全方位推进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更好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二是以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新评估体系和方法论作为重要参照系,深化对标改革,持续提升营商环境综合优势,更好地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新华社: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请问上海有没有新的举措,特别是在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方面有哪些创新政策?

顾军(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上海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指导下,坚持“四个放在”,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这两个关键词,进一步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协同苏浙皖三省各扬所长,使长三角真正成为区域发展共同体。从上海角度讲,我们既要当好龙头勇挑重担,又要强化带动做好服务。既要紧扣目标久久为功,又要把准路径稳中求进。既要对标国际加快补齐短板,又要扬我所长积极参与国际竞合。

一是着力强化规划和政策引领支撑。上海将持续深化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牵头编制实施《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谋划推进跨区域重点合作事项。聚焦“五个中心”建设重要使命,把服务国家战略作为出发点,把提升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作为着力点,把培育世界一流企业作为落脚点,不断强化“四大功能”。统筹推进长三角国土空间规划、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研究编制工作。

二是着力推进重点领域一体化。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特别是要健全基础研究合作机制,强化创新策源能力建设。持续推进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统筹硬件联通和机制协同,加快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深化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进跨省“一件事”集成服务创新。

三是着力在重点区域一体化上率先突破。高标准建设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加强三省一市自贸试验区经验互学互鉴和复制推广。深耕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试验田”,聚焦重点领域深入开展一体化制度创新。更好发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在服务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技创新已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关键引擎,请问上海将从哪些方面发力,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刘多(上海市副市长):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上海的重大战略任务。上海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为主线,推动科创中心建设从“建框架”向“强功能”不断跃升。今年,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强化前沿新兴领域和未来产业的布局。聚焦细胞与基因治疗、合成生物学、脑机接口、量子科技、Web3.0、AI4S和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抢抓布局、加快突破,形成新质生产力。

二是建好用好战略科技力量。充分发挥好在沪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以及科技领军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

三是深化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重点是建好用好负责人才遴选管理和跟踪评价的运行管理机构;实施支持优秀青年科学家开展高风险高价值科学研究的人才计划;提供以五年为周期滚动实施,不进行年度考核的长期稳定支持;营造全社会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同时我们将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今年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将达到11%左右。

四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重点产业链薄弱环节,加快构建风险和利益共担机制、全链条加速机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完善行业、企业出题机制,优化“揭榜挂帅”“赛马”等实施路径,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攻关。

五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抓好高质量孵化器建设。今年将围绕人形机器人、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启动新一批高质量孵化器建设工作。同时将加快设立上海市科创引导基金,培育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六是加快科创中心承载区建设。推进张江高新区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高标准建设“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

七是构建开放创新协同网络。扎实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推动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发挥上海国际化优势,支持好服务好国际科技组织、各国创新主体来沪在沪发展。

凤凰卫视:像上海这样的超大型城市,城市更新难度很大,请问上海将如何克服困难,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新的空间?

杭迎伟(上海建工集团董事长):今年第一个工作日,上海市举行的第一个会议是全市城市更新推进大会,对上海的城市更新工作进行了顶层设计,作出了全面部署。城市更新的关键是核心功能的更新和提升。因为城市不仅要有高楼大厦,还要重视保护城市的记忆,背街小巷、烟火人家、繁花似锦。城市的更新不仅要强化保护利用,还要创造新空间、新功能、新价值。从上海城市更新的实践中,我感到城市更新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需要有“三个注重”:

注重激发城市发展的活力。即功能优先、功能复合、产城融合、绿色生态。上海在推进一江一河(黄浦江、苏州河)贯通开放过程中,周边有许多的老码头、老仓库、老建筑,在这个进程中都注重了保护、利用和功能提升。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黄浦江的两岸,许多老码头、老仓库已经成为了演艺中心、商业中心、创意中心和创新中心。

注重科技创新能力供给。许多城市更新项目都是“螺蛳壳里做道场”,需要我们耐心细心。保护历史建筑和保护风貌肌理,还需要先进的建造技术作为支撑。比如我们在张园石库门建筑群城市更新的项目中,就综合运用了建筑机器人加持的“顺做法”和平移技术加持的“逆做法”,数字化建造全过程赋能,不仅实现了保护,还增加了地下空间和功能空间。

注重便民利民,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城市更新工作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上海在城市更新中持续地打造“15分钟服务圈”,教育、卫生、养老、交通和市民的“开门七件事”,都努力实现15分钟可及可达,城市更新让市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光明日报: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并希望上海勇于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深入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请问具体有哪些举措和方案?

权衡(上海社科院党委书记):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文化建设一直非常关心,亲自为上海提炼了城市精神品格,亲自为上海擘画了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去年考察上海时,对文化建设作了突出强调。

一个城市的建设发展要有硬实力,也要有软实力。硬实力让一个城市强大,软实力让一个城市伟大。城市建设和发展要实现硬实力和软实力相得益彰。上海正在推进“五个中心”建设,提升上海城市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也是上海全面提升在全球城市体系中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人们到上海来不仅感受高楼大厦、地铁高架、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还能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和文化特色。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交相辉映,我们要推动三种文化融合创新和发展,助力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

去年上海率先在全国召开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市委专门召开会议,突出把“深入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放到上海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高度来谋划、来施策。与此同步,研究制定《上海市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行动方案》,立足全局性、系统性,又聚焦突破性、引领性,设计了9大行动、30项重点工程,覆盖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域的方方面面。

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将在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和具体行动上付出最大努力,争取最佳效果,在最大程度上彰显上海的独特优势,发挥独特作用,全力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为实现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作出更大贡献。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