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青年

上一版  下一版   

 

2024年03月21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探秘大国重器里的“中国龙”

成就一次特殊的上海科普大讲坛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本报讯 3月19日是中国半导体之母、复旦大学原校长谢希德院士的生日,30名与谢院士同一天生日的幸运观众走进复旦大学,在上海科技馆品牌活动“遇见@科学家”上,与复旦的院士们一起度过了这个生日,纪念谢希德院士,也成就了一次特殊的上海科普大讲坛。而另一场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举办的上海科普大讲坛,则揭秘了中国那些以“龙”为名的国之重器所蕴含的科技奥秘。

在上海科普大讲坛第206期暨科创启明星论坛第12期活动现场,高高瘦瘦的“最帅”女飞行搜救员宋寅人气相当高。从2008年加入队伍到现在,这位交通运输部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搜救教员机长已经累计安全飞行了3521个小时,参与执行了338起救助任务,参与救助了234名遇险人员。作为中国电影《紧急救援》中女机长的人物原型,她坦言,现实生活中并没有主角光环,“也没有铜墙铁壁般的不坏之身,我们有的只是救人于危难的初心和舍生忘死的决心。”她表示,支撑她坚持下去的还是参与救援时所获得的成就感。

海上搜救是一项高危险系数的工作。而越来越高端的科技手段是帮助海上搜救队员快速处置的最好帮手。“比如说我们现在用的实时定位系统,比如说信息的实时传输,可以获知飞行轨迹、飞行状态,提供随时变化的信息,给到在赶去救援路上的我们,这样也有助于我们提前做好救援准备。” 宋寅还特别提到了“鲲龙”AG600水陆两栖飞机在海上搜救和森林火灾扑救中的重要作用,这一大国重器在应急救援领域展现出了巨大潜力。

从天空到深海,都有以“龙”为名的国之重器。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ROV)就是开展深海水下精细调查和无人作业的核心装备。上海交通大学水下工程研究所所长、“海龙号”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葛彤教授表示,从2000年开始,上海交通大学水下工程研究所就开始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的研究,至今已经发展了包括“海龙”4型深海调查作业ROV、“思源号”全海深无人遥控潜水器、“曼塔号”浮游式深海多金属结核集矿验证机在内的海龙无人遥控潜水器装备体系。“研制这些大国重器,是为了去研究深海、了解深海、保护深海,在这个基础上,跟海洋开发同步,做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葛彤表示。

神秘的核能究竟是什么?“华龙一号”项目总师范黎从核能原理入手,由浅入深地带领观众了解核能的前世今生以及核能科技的最新技术成果。他详细讲述了我国第三代自主先进压水堆核电技术、国之重器“华龙一号”的研发与建设过程。他表示,“华龙一号”不仅具有卓越的安全性能,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要求,也具有优越的运行性能,目前在国内外开展了批量化建设,是未来核电方面支撑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主力机型之一。

而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30位寿星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许宁生一起深切缅怀谢希德先生。许宁生说,谢院士对我国半导体事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攀登科学的高峰既要学富五车,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求知若渴的决心,这也是成为科学家必备的精神和特征。”他这样分享自己的感怀。

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晶体管的发明、集成电路的发明,到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及相关产业链,芯片技术作为信息社会的基石,经历60多年的发展,颠覆多种传统行业,改变世界,并深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寿星们不仅聆听了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张卫教授对芯片技术改变世界的精彩介绍,还在专业人士的带领下参观了复旦大学校史馆,并完成任务单。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