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都市

上一版   

 

2024年03月21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申城全力构建“全民、全龄、全域、全时”社会大美育格局

让美好触手可及时时可见

青年报记者 郦亮

    2023年12月9日,一年一度的“银杏音乐会”在上海音乐厅南广场举行。新华社资料图

    2023年12月23日,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主题展进社区活动在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开幕。图为家长和孩子在展览现场参观。新华社资料图

随着一批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成开放,许多文化点位发掘出炉,上海正如火如荼推进的“社会大美育计划”获得了强力的支撑,市民在这座城市接受“全民、全龄、全域、全时”的美育变得触手可及。这是青年报记者从昨天召开的2024年上海市公共建设工作会议上获得的信息。

青年报记者 郦亮

博物馆人气爆棚,“社会大美育计划”成果丰硕

2023年上海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建成开放,为“社会大美育计划”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撑。记者了解到,去年建成开放的文化设施包括上海博物馆东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上海世界技能博物馆、徐家汇体育公园等。另外,工业博物馆等项目也在持续推进。上海市文旅局还推出“美术新空间”15家,评定发布第四批50个“家门口好去处”,完成63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更新提升,打通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最后一公里”。

在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之下,“社会大美育计划”取得了丰硕成果。据介绍,2023年全市各级各类博物馆、美术馆举办展览超过1400场,接待观众3600万人次。发布113个“社会大美育”课堂,超额完成2023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全市200余家专业文化艺术场馆机构开展艺术普及教育活动近8000场。扩容升级上海市民艺术夜校,构建“1+16+X”总分校体系,开设教学点位143个,线上线下开设686门课程,惠及近3.3万人。

全民参与美育已成为很多人的选择。而这背后除了场馆建设之外,上海的市、区、街镇、村居四级公共文化配送体系也是功不可没。据悉,2023年市、区两级共配送文艺演出、文化讲座、艺术教育活动、电影等各类活动9.39万场,文艺指导73657课时,在线配送973个,服务人次456.03万。各市级国有文艺院团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2023年累计举办下基层演出2757场,开展进校园、学生场演出602场。推动公共文化设施错时开放、延时开放,鼓励开展夜间服务、流动服务,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延时开放比例达到80%。

健全“全民、全龄、全域、全时”美育体系

记者昨天从上海市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会上获悉,2024年上海的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将进一步完善。坚持重大文化设施布局中心辐射,推进上海大歌剧院、上海科技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更新改造。坚持功能错位、优势互补,建成开放黄浦文化中心、虹口和平书院、杨浦敦煌当代美术馆等文化设施,开工建设闵行冯远美术馆。

公共文化设施布局的进一步完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初见雏形。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记者了解到,上海今年全年推进100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开展更新提升。做细做实2024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打造100个儿童友好城市阅读新空间,新建30个社区市民健身中心,新建改建60条市民健身步道、150片市民运动球场、600个市民益智健身苑点、60个市民(职工)健身驿站。

这一切都将有利于“社会大美育计划”的不断深化,建构人民城市美育共同体,健全“全民、全龄、全域、全时”的美育体系。今年上海将持续扩容市民艺术夜校,鼓励在企业、园区、楼宇等开设教学点,让更多市民上夜校、学才艺,满足精神消费需求。拓展社会大美育矩阵,聚焦活动系列化、项目品牌化、课程常态化,引导培育优质项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城市记忆工程,推出更多优质“国风”活动、“国潮”节目,深化“非遗在社区”“非遗在校园”等项目,使典籍中的上海、文物中的上海、遗迹中的上海在穿越时空中活态呈现。放大“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天空”、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获奖演员剧目展演、高雅艺术进校园等专业节庆活动的溢出效应,将各类名家名团高质量内容送到市民群众身边,在彰显专业节展创新性和人民性的同时,让高品质文化服务“随处可见”“触手可及”。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