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创·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2024年03月2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上外贤达“青年匠心”文创设计项目共提交作品616件

用设计创新与重塑 助力文化焕新

青年报记者 明玉君 实习生 钱俏佤

    许月兰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创作调研。

青年报记者 明玉君 实习生 钱俏佤

本报讯 “设计重塑·文化焕新”。近日,由青年报社、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上海红色文化创意大赛2023长三角青年文创设计大赛暨上外贤达“青年匠心”文创设计项目,吸引了来自各地的高校师生、文创创业者积极参赛。所提交的616件作品中,既有文创设计,还包含视觉创意和空间设计,作品聚焦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或各类经典文化资源进行创新与重塑,彰显创意和匠心。

团队合作 为传统文化创新赋能

许月兰是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环境设计系的教师,谈及带领学生参赛的历程,她娓娓道来,“无论选题环节,还是创意构思期间,我都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动手,激发他们参与热情的同时,指导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文化赋能。”

在她看来,创作过程中团队合作非常重要,“我通常建议学生们: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分工协作,共同解决问题。”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在崇明乡创作品创作中,学生通过访谈法和发放问卷,了解村落空间现状以及村民实际需求,最终经过策划设计和创意构思,完成了墙绘作品《美丽乡村》,还获得了来自政府领导、行业专家和村民的一致认可。

“上外贤达‘青年匠心’文创设计项目已经开展到了第三个年头,经过比赛的历练,学生在创意设计方面有了大幅度提升,学校也获得了‘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的优异成绩。”感慨之余,许月兰表示,未来希望通过参赛的方式激发学生更大的创作热情,有更多创意作品涌现出来,为传统文化创新赋能。

受益匪浅 尝试更多的可能性

“我带领学生参赛的作品内容主要涉及文化馆藏、品牌文创以及崇明非遗等板块。”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平面方向的老师,裘佳楠在每学期所教学的课程中,都会注重将实践项目融入课堂,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文创”,她指导学生将主题内容进行细化,进而形成个人文创作品。

此次大赛,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学生潘沈悦创作的《云想饰间》。如何将现代与传统相结合,让“云肩”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来?带着这样的目标,裘佳楠与学生多次尝试,最终确定将“云肩”与首饰结合,保留其原本装饰的属性,提升实用性。“感谢老师为我科普了首饰设计方面的知识,还有有关材质方面的绘画指导,让我受益匪浅。”作品的呈现让潘沈悦欣喜不已,内心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悉心指导的过程中,裘佳楠对于大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她看来,文创大赛的举办既是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同时也鼓励师生进行更多文创设计方面的探索,尝试更多的可能性。“希望可以开设更多的赛道,展示更多创新力量。”她满怀期待地说。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