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问政

上一版  下一版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国新办新闻发布会实录(节选)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科技日报记者:我比较关注上海的产业发展,像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还有汽车这类传统产业,上海下一步怎么推动? 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海怎么布局?

龚正: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勇争先、走在前。

综合来看,上海有基础、有优势,科技综合实力强,产业转型升级早,高层次人才数量多。我们大力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集聚“高精尖缺”人才,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人才超过80万人,其中集成电路领域人才占全国的40%。

下一步,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把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重点是发挥好自身基础优势,从以下三方面持续提升上海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水平。

一是推动“2+2”,着力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地位。汽车、钢铁、石化产业在上海经济中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其中部分产业还是优势产业。我们要一手抓“两业融合”,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一手抓“两个转型”,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转型,用新技术、新业态赋能传统产业,把传统产业打造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二是壮大“3+6”,着力打造新兴产业创新高地。“3”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去年产业规模达到1.6万亿元。我们要实施好新一轮“上海方案”,持续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环节,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6”是六大重点产业,我们要加快打造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2个五千亿级产业集群。

三是培育“4+5”,着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4”是四大新赛道产业,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和智能终端;“5”是五大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材料。我们都制定了行动方案,要继续加强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布局,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努力在若干细分领域率先确立产业发展优势。

上海要努力打造成为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

总台央视记者:今年是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十周年,十年来上海科创取得了哪些重大突破? 在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方面,上海有什么考虑?

龚正:建设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十年来,我们按照中央部署,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实现了科技综合实力和创新整体效能的大幅提升。一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涌现出体细胞克隆猴、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等一批首创成果;二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累计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29项,参与研制“天舟”“神舟”“羲和”“祝融”等一批国之重器;三是面向经济主战场,推动C919国产大飞机、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相继问世,自主研发出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战略产品。四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大创新药械研制力度,十年来,全国获批上市的1类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上海占了近五分之一。

当前,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正在加快从“建框架”向“强功能”迈进。我们将着力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努力打造成为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

一是建强创新主体。上海集聚了超过80家“国字头”的高端科研平台,还有一大批新型研发机构,超过2.4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我们要大力支持这些创新主体加快发展,建好用好在沪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完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新体系,培育更多原创力强的科技领军企业,加快打造体系化战略科技力量。

二是强化创新突破。瞄准健康、智能、能源、材料等前沿新兴领域和重大方向,主动布局重大科技项目。上海正在推进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以“选人而非选项目”的方式,长周期稳定资助优秀科学家,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

三是促进成果转化。重点是要解决好平台、资金、载体、服务等方面的问题。我们考虑通过设立科技创新引导基金,加强各类政府引导基金统筹联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投长期。同时,打造一批高质量孵化器,为科创企业成长提供全周期的优质服务。

四是构建开放创新网络。建好用好浦江创新论坛、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等国际化平台,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快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打好“两旧一村”改造攻坚战,改善更多市民居住条件

新民晚报记者:上海有很多高楼大厦,也有一些老旧里弄,居住条件需要改善,上海怎么通过城市更新来提升市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龚正: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民宜居安居,持续推进城市更新、旧区改造。2022年7月,我们历史性地完成了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为这项持续30年的民心工程、民生实事画上了圆满句号。

成片旧改完成后,我们提出用两届政府10年时间,完成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不成套旧住房改造和城中村改造这“两旧一村”改造任务。去年是全面推进的第一年,我们不仅提前完成全年改造任务,更重要的是进一步畅通了各类更新改造的路径,主要有“两个创新”。

一个是模式创新,打造了蕃瓜弄不成套职工住宅改造、瑞康里不成套里弄改造等可复制、可推广的更新项目。另一个是政策创新,出台了城市更新实施意见以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比如,探索建立责任规划师、责任建筑师、责任评估师“三师”联动,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破解城市更新中存在的规划统筹不足、设计品质不高、标准规范不适配等问题。

下一步,上海将继续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更新之路,打好“两旧一村”改造攻坚战,改善更多市民居住条件。同时,实施好老旧工业区、商业商务区、风貌保护区更新改造,加快推进外滩“第二立面”、吴淞创新城等一批更新项目,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激发城市活力。

没有国际化的人才,就没有国际“五个中心”的上海

人民日报记者: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请问怎么吸引国际的顶尖人才? 有哪些吸引力?

龚正:人才是第一资源。有什么样的人才,城市就有什么样的竞争力。人才优势已经成为上海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强大支撑。近年来,上海人才资源总量持续壮大,去年共引进海内外人才17.2万人、同比增长12%;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持续提升,上海累计核发外国人工作许可证44.1万份,来上海工作的留学回国人才超过31万,这几项数据都是全国第一,上海始终是国际人才逐梦的热土。

没有国际化的人才,就没有国际“五个中心”的上海。我们要放眼全球,延揽各类顶尖人才,加快构建人才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着重在三方面下功夫:

一是以国家战略为导向,聚焦“五个中心”建设等重大人才需求,着力建设世界一流的基础科研平台、产业创新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和“海聚英才”赛会平台,让人才在上海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事业能出彩。

二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加大人才发现、推荐、评价等各环节放权松绑力度,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三是以服务保障为重点,精准对接人才在落户、安居、出入境等方面的需求,通过全球杰出人才优享服务、人才全周期服务“一件事”改革等举措,努力营造世界一流的人才发展环境。

金融和科创都是上海的核心功能,双向奔赴才能更好成就彼此

经济日报记者:去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专门提出“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上海随后也印发了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请问,上海如何推动国际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这两个中心的联动?

龚正:金融和科创都是上海的核心功能,双向奔赴才能更好成就彼此。金融高质量发展需要科技赋能,科技自立自强也离不开与之高度适配的金融服务体系支撑。可以说,无科技不金融,无金融不科技。

近年来,在中央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上海大力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逐步构建起以科技信贷、科技保险、股权投资和多层次资本市场为基本架构的科技金融体系。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着眼科技创新全链条、全过程,依托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等重要平台,努力提升上海科技金融服务质效。

一是做优科创投资生态,引导金融“活水”滋养科技企业源头创新。上海是股权投资机构的主要集聚地,全市私募股权、创业投资管理人超过1800家,管理基金8900多只、总规模2.3万亿元,三项数据均位居全国前列。我们将进一步促进股权投资行业高质量发展,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初创期科技企业的支持。最近,我们推动设立了上海科创金融研究院,这是一个专注于促进天使投资发展的社会组织,强化对早期项目的发现和投资培育,帮助社会资本做好投资对接。

二是做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助力优质科技企业上市融资、更好发展。科创板设立五年来,已成为硬科技企业上市的首选地,上市公司达到570家,累计首发募集资金超过9000亿元,其中,上海上市公司90家,累计首发募集资金2300亿元,位列各省市第一。我们将配合国家主管部门,持续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提升资本市场功能,努力把上海资本市场打造成为支持科技创新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三是做精科技信贷和保险产品,更好满足科技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引导金融机构适应新型生产要素特点,重视无形资产价值,创新信贷、保险等产品和服务,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比如,我们推动部分商业银行,在临港新片区和张江科学城,面向科技型非上市公司,试点开展“科技企业员工持股计划和股权激励贷款”,这对企业稳定核心员工、激发创新活力很有帮助。下一步,还要支持金融机构创新推出更多科技企业急需的专项融资产品。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