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本报讯“我们希望,无论发展变迁,每一条河都有它的历史,每一片瓦都有它的故事,每一个村都有它的独特人文魅力。城市高速发展的步伐中,我们依然望得见星空,听得见蝉鸣,记得住来路。”记者昨天从市规划资源局获悉,《上海市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专项规划》已完成,在接下来的3年内,将塑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沪派民居”风貌保护传承示范样本。 以“水”为本延续传统水乡村落肌理 《上海市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专项规划》以保护和传承上海乡村传统文化、尊重和珍惜乡村建成空间特色和肌理特征为导向,以延续传统水乡村落形态和空间肌理为目标。规划初步确定了20个试点单元,同时将统筹开展“十大行动”,计划今年启动,至2027年底,塑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沪派民居”风貌保护传承示范样本。 水是联结起城乡情感的纽带,古镇、乡野、青水,孕育着连片的“湖 荡、荷塘”,形态各异的村落藏匿其中,相伴相生。规划以郊野乡村地区“水田林湖草”蓝绿空间为基底,追溯乡村空间历史脉络,提炼具有典型辨识度的“沪派民居”空间意象表达,识别构建了“六域、八脉、十二意象”的上海乡村风貌空间结构,统筹划定148个乡村风貌单元,实施多层次、分区域的规划控制和设计引导。 “六域”是以水系为主要框架,结合自然地理边界和调研普查实证分析,以空间类型学进行提炼总结,辨识出上海乡土空间中最具特色、最具识别度的六类地貌特征域片,分别为“湖沼荡田、曲水泾浜、河口沙岛、滨海港塘、泾河低地和九峰三泖”域片。规划以“六域”分区为基底分别勾绘了乡村景观的“六境”画卷,着力构建上海乡村特色风貌总体结构和意象。 “八脉”是由长江、黄浦江、吴淞江、金汇港、大治河、蕴藻浜、浦东运河和油墩港等八条主干水系组成的蓝色水脉,是串联六大域 片、塑造十二分区意象风貌特征的重要骨架和主脉。 在六类地貌特征域片中,经进一步提炼识别,细分出十二种乡村风貌肌理形态片区。根据典型空间形态,分别勾画描述分区意象,增强空间识别性,具体为“珠链、纤网、星络、鱼脊、螺纹、横波、年轮、羽扇、川流、疏枝、棋盘和峰泖”。针对每一类型意象分区,规划对空间肌理的成因进行历史追溯,并就空间意象进行特征描述,提出片区风貌保护发展引导要求,强化保护传承的整体性。 沪派江南水乡村落代表上海更源远流长的文脉 对上海这样以开放为最大优势、志在构筑“中心节点”“战略链接”的城市来说,为何要将目光聚焦在“村落”? 规划部门表示,这需要从更大的视野去理解上海的文明基因。 上海的成长充满动感与激荡,历来是海纳百川、江南繁荣之地。漫漫历史长河,上海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6000年,有记载的“上海”一词出现近1000年,上海建城已700多年,最早的大港可追溯1000年前的青龙港。然而令人心痛的是,上海文明史似乎就定格在170年前开埠后的外滩万国建筑群。 过去从未失落,仍存在于水乡故道古村中。上海这片土地上郊野乡村空间占比近六成,承载了珍贵的生态自然之本、城市文明之源。上海古时为吴越之地,自古以来是人文荟萃之邦,是孕育滋养上海文化的重要母体。吴淞江、黄浦江浩浩荡荡而过、日夜奔流,千百条支河如脉动的血管,滋养生息。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浦江上游的九峰三泖、江南民众的历史文化遗存和风土人情,绵延千百年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特魅力和个性。 也因此,沪派江南水乡村落代表了这座城市的更深更源远流长的文脉,它的内涵包括了自然水田格局、村域聚落形态、民居建筑及非物质文化。这些是上海千年来文明形成、变化和演进的轨迹与印痕。保护传承,是对上海数千年历史与上海先民的尊重,是维护我们对城市认同感、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