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展演剧目,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后浪新潮演出季单人剧《低音大提琴》目前正在排练厅紧锣密鼓地排练中。3月27日,青年报记者探班排练现场,听主创聊了聊故事内核——普通人都会面临的有关孤独和生活意义的话题。 该剧将于4月12日—5月5日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戏剧沙龙上演。单人剧《低音大提琴》出自德国编剧帕特里克·聚斯金德之手,讲述的是在一个失眠的夜晚,一位低音大提琴手谈起自己的过往——他的事业、爱情,他的渴望、崩溃与思索。而他在舞台上看似“自言自语”“絮絮叨叨”的陈述,也呈现了时代洪流之下所有人的反思。 青年报记者 冷梅 极简舞美与创作源于20年前的戏剧情结 《低音大提琴》是帕特里克·聚斯金德在1980年发表的处女作剧本,之后被译成各种语言,成为欧洲话剧舞台上长盛不衰的经典剧目。在这部作品里,他以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巧妙拉近了观众与主人公的距离,让观众感受到生活中充满了矛盾的情感。 排练厅里所呈现的舞美是木质色系,有着跟大提琴一致的“低沉与稳定”。客厅、厨房、卫生间、更衣室……家中几处隔断有着弧线圆润的曲线,当中是一把深褐色的大提琴,时刻提醒着唯一的男主人是大提琴手,多年来,他与这把爱琴有着“相爱相杀”的过往。 2003版《低音大提琴》的演出风靡申城后,当年的主演杨溢就如剧中的低音大提琴手一般,怀抱理想、热情、怀疑、犹豫,度过了往后的10年演艺生涯。2013年,杨溢又以导演身份回归,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成长,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试图为《低音大提琴》带来全新的诠释。如今,又过去整整10年,再次担任导演,杨溢说:“这部戏的经典之处在于它能够不断被演绎,每一次的呈现都能带来新的启示和理解,希望这个故事在每个人心中都留下独特的印记。” 本轮的演出中,导演杨溢将与舞美设计沈力以及主演王耀庆共同探索和塑造角色的内心世界,他们将强强联手打造属于2024年的《低音大提琴》,希望观众能从中体会到角色内心的挣扎与不安,从而在心灵上得到共鸣。 该剧采用的舞台表现形式是小剧场,小剧场并非只是物理空间上,就观演关系而言,它是一种令观众与演员物理和心理距离更接近的戏剧形式,这也是小剧场戏剧的魅力所在。小剧场缩短的不仅是观众和舞台的物理距离,在伸手可触的舞台前,连演员散发出的气息都可看见,在同一个空间交换呼吸,你在剧场里,你也在舞台上,而舞台就在生活中。 沈力说道:“20年前,我和杨溢同样青春年少,初版的舞美很简单,很多道具就是从我家里搬来的。20年后,我说,这部戏的舞美非我莫属,我们要把当年舞台上的某些遗憾在当下一一实现。我们要在舞台上还原一位大提琴手的内心世界,理想与现实不断撕扯。他与大提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台前幕后双向奔赴低音E激发表演大能量 本轮主演王耀庆,曾在影视剧和舞台上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角色。此次在单人剧《低音大提琴》中,他将独挑大梁,一人撑满整场舞台,用独特的演绎方式呈现角色内心的声音。 王耀庆很期待加盟这部小剧场力作,他相信“舞台”是一个特别能够滋养演员的地方。 场灯熄,排练拉开帷幕。王耀庆身穿深灰色的家居服,在沙发前拧开台灯,进入角色情境。主人公又失眠了一晚,生活乃至工作的压力接踵而来,压得他焦虑得难以入眠。 之后,像每一个上班族清晨醒来一样,首先洗漱、料理自己,然后走进厨房,打开冰箱,煎一个鸡蛋,烤两片面包,冲一壶咖啡……王耀庆手中动作娴熟,这是晨间“深入肌肉记忆”的一组惯性动作,嘴中还不忘絮絮叨叨,吐槽生活琐事…… 王耀庆很享受舞台上表演的获得感,并沉醉于和导演一起切磋角色,不断地思考舞台上呈现的细节。他坦言,这段看似稀疏平常的生活片段、动作细节要和台词一起“行云流水”“严丝合缝”,其实开场的这段表演对他来说是最大的挑战。导演也和他把这一段呈现反复推敲,让台上的表演看起来更加自如和平常。 因此,杨溢很感激王耀庆在舞台上的付出。毕竟这部戏关乎的是他纯粹的个人戏剧情结,想不到刚一邀约,王耀庆便欣然答应,并在之后的几个月间,每天都全情投入排练。 为了更加深入地体会一位真正大提琴手的感受,王耀庆用10天时间跟随交响乐团的专业老师,每天练琴2小时,速成学习了大提琴的独立曲目片段,可谓相当用功。 “低音大提琴在乐队里是最低沉的乐器,最低可以低到低音E。这种雄壮低沉浑厚的声音可以激发荷尔蒙分泌,也是主人公内心独白最真实的写照。”王耀庆说。 生活里的烦恼不会过时这是属于每个普通人的故事 如今,王耀庆即将迎来50岁。当年杨溢饰演这个角色时,只有20多岁。王耀庆说,很多经典的舞台作品都能经得住时间考验,你在生命的任何一个阶段去看这部戏,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演员在台上呈现同一部作品,也会因为年龄和阅历不同,而赋予作品截然不同的气质。“粗看这部作品,也许会让人觉得这只是在讲一个‘低音大提琴手’的故事,其实不然。看到后边,你会发现它在讨论的是生命的意义。”王耀庆说。 为什么大提琴手的故事,也是每个人的故事? 王耀庆认为,这是一部非常深刻的作品,讨论了社会阶层问题,以及每个人生活中遭遇的心境变化,“人们所面临的是一样的喜怒哀乐,心理上有差不多的诉求和感受。戏剧冲突就来自于此。大家看到的只是一个平凡人的故事,他被困在一个地方,这种困境是否源于自己的内心? 也许很多平凡人都会有共鸣。” 一个人、一把琴、一出戏,人生的喜怒哀乐在舞台上悉数登场,生活中往往矛盾丛生,每一个个体背后都有难以言说的隐痛。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在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笔下,那些稀疏平常的“小人物”以及他们“窄小”的生存空间得以“切口式”具象展现。大提琴究竟该低音独奏,还是继续“和弦”? 相信每个人心中自有答案。应该把它献给每一个寄居城市孤岛的灵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