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青春建功中国式现代化

上一版  下一版   

 

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揭晓上海2名个人和1个集体获殊荣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青年报记者 周胜洁

    李青

    詹春珮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邮轮项目部大型邮轮建造管理团队 本版均为受访者供图

青春的绚丽之花,绽放在蓝天。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C919事业部主任李青,将自己的青春奋斗融入大飞机规模化系列化发展新征程中;青春的绚丽之花,绽放在深海。从见习生到“海巡01”轮船长,一步一个脚印走来,90后詹春珮在历练中成为中国首位远洋公务船女船长;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邮轮项目部大型邮轮建造管理团队长期奋战在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设计建造最前线,历时十年攻坚,使我国成为全球唯一一个集齐造船业“三颗明珠”(航母、LNG船、大型邮轮)的国家。

4月29日,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公布了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者(集体)名单,来自上海的他们在全国比选中脱颖而出,充分彰显了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朝气锐气。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C919事业部主任李青:

把青春奋斗融入大飞机规模化系列化发展新征程

青年报记者 周胜洁

本报讯2015年“总装下线”,2017年“飞上蓝天”,2022年首架“正式交付”,2023年“实现商飞”,习近平总书记四次在新年贺词中谈到C919大飞机,这些重要历史时刻的背后,都有大飞机青年奋斗的身影。

习近平总书记会见C919大型客机项目团队代表时称赞大家是“国家栋梁、英雄功臣”。作为大飞机事业“青年领军者”的李青,正是这群大飞机青年中的最好映射。近15年来,这名85后扎根重大任务一线,带领“千人装配团队”打赢C919大型客机试飞取证、首架交付、商业首航三场“攻坚战”。“长期奋斗、长期攻关、长期吃苦、长期奉献”的大飞机创业精神,是他带领团队不断攀登新高峰、创造新业绩的成功秘诀。

因儿时蓝天梦,他选择与大飞机为伴

“从小喜欢飞机,相信很多男生都会这么说。”从小在虹口区长大的李青,家附近有个青少年航模制作的培训机构。因为喜爱,他开始学习航模制作,一颗向往蓝天的梦想种子在心中种下。

大学期间,李青就读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作为“航空迷”,他在大一便与几名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同济大学首次组建航模协会。“一年后,我们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我还是学校第一批飞行操纵手。”正是在校期间参加航模活动和比赛,让李青极大地提高了个人的航空专业知识技能,愈发坚定对大国重器的热爱。

在李青看来,从学校毕业后,无论是为圆儿时蓝天梦,还是发挥所学专业技术特长,与大飞机的“相遇”都是他个人的坚定选择。自从2009年毕业进入上飞公司,李青的成长之路就与国产大飞机事业紧密相连。

“我的飞机我负责,我对飞机负全责”

飞机装配和试飞现场始终是最关键、最吃劲、最体现水平的地方。2009年,刚入职的李青还是初出茅庐的新手,在现场工艺一线和ARJ21飞机装配技术打交道。成百上千份图纸,加之各种技术文件,要一名新人逐一消化,谈何容易,但李青有一股子倔强,“越难越有挑战性的工作,我越要干出成绩!”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负责ARJ21飞机第4架机的全机水平测量工艺工作。那是我第一次从准备到完成,完整走过了一道工艺的实现过程,让我对相关的全链条有了较为清楚的了解和认识,也认识到了有关生产的各个要素。”长期扎根装配现场,让李青懂得了“我的飞机我负责,我对飞机负全责”这句话的内涵。他带领团队建立起严格的商用飞机装配质量管理体系,严控生产过程,保证飞机质量,顺利通过中国质量协会星级管理现场评审,荣获“现场管理五星评价”。他创设“产品安全日”,开发职工质量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将人为质量故障率降至最低,消除质量问题重复发生的可能。

国产大飞机能否顺利首飞,适航取证是关键。2010年,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李青就主动报名成为第一批外场试验队员,奔赴西安阎良现场全程参与飞机适航取证,并在短时间内凭借肯吃苦、勇担当的精神成长为团队领队。此后六年,他带领团队先后赴锡林郭勒完成C919飞机大侧风试验,赴零下39.2度的海拉尔攻克高寒试验,赴均温超40度的吐鲁番开展高温试飞,顺利完成数百个试飞科目、上千项试验科目、数千个小时飞行的适航取证任务,攻克了飞机功能测试、复合材料装配等多项国家级技术难关。2022年,C919通过全部大考,取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和生产许可证。同年12月,全球首架C919客机正式交付东航。

秉持“一线工作法”带领团队攀高峰

2017年5月5日,C919大型客机成功首飞。也是在这一年,李青调任C919飞机型号一线工作。自此,与李青相伴的只有一个字:忙。近15年来,他爬货舱、钻机头,盯现场、忙生产,把工艺、生产、试验试飞保障都干了一遍,俨然是位型号装配“老兵”,对飞机装配熟门熟路。作为现场主抓生产的负责人,飞机在哪里,办公地点就在哪里。

即便走上管理岗位,李青依然秉持着“一线工作法”,常常深入工位,精准帮助现场员工解难题、保节点、攻难关,在C919生产制造最前沿培养出“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周琦炜、“全国技术能手”张景瑞等一批青年“关键先生”,指导“C919大型客机批产提速”青年突击队入选“全国优秀青年突击队案例”。

目前,C919全球订单已达1200多架,规模化生产万众瞩目。面对C919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的新形势,他创新“模块化制造”理念,克服百万零件级复杂性产品生产研制期的生产要素不稳定等困难,主动策划以技术优化为引领的产线提速,通过细分生产管理单元、建立现场管理标准,推行工位“包产到户”,形成批量生产现场固定方法体系,实现节拍化生产,将飞机总装效率提高了近一倍。聚焦“以客户为中心”,推行“产品保护工作法”,从源头缩短飞机交付周期、提升客户满意度。

2023年,他带领团队累计完成5架交付机制造,开启国产大飞机规模化生产元年。“我们会继续在推进模块化制造、优化工艺技术、夯实质量管理等方面锤炼硬本领、探索新路径,全力以赴为大飞机规模化系列化发展再立新功。”李青说。

“海巡01”轮船长詹春珮:纤手挚巨轮,逐梦向深蓝

青年报记者 周胜洁

本报讯“选专业时,是当海军的哥哥推荐的,我觉得很有意义,就放在第一志愿。”一次选择,注定了詹春珮与航海的缘分。这名瘦瘦高高、安静内敛的90后姑娘已经在大型巡航救助船“海巡01”轮工作十年,二十余起海上重大搜救的经历让她成为战风斗浪的“海上花木兰”。

从党的十八大吹响海洋强国战略的时代号角,到党的二十大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十余年来,“海巡01”航迹遍布东海海域、南海诸岛以及遥远的南印度洋,在一场场危机救援中践行国家使命,在一次次远海巡航中捍卫海洋权益。这十年,海巡从01一枝独秀,到03、06、08、09纷纷入列,从千吨到万吨,从近海到远海……海事深远海监管力量跑出了举世瞩目的中国速度!

从晕船“菜鸟”到“乘风破浪的姐姐”

“海巡01”轮是我国第一艘兼具海事监管和救助功能的大型巡航救助船。詹春珮的成长与“海巡01”轮微妙同频。

2013年,詹春珮从上海海事大学航海专业毕业后,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进入上海海事局。恰逢那一年,当时我国海事系统规模最大、装备最先进、综合能力最强的巡航救助船“海巡01”轮列编。从入行伊始,詹春珮就有志于登上这条船。

不试试,怎么知道行不行? 詹春珮经历的第一道坎就是晕船。“刚开始遇上大风浪,一天就能吐上九次、十次”,但航海人怎能晕船? 知难而上,詹春珮常坚守在晃得最厉害的驾驶台。晕船的时候,人会一阵冷一阵热,尤其闻不得肉味,但到了饭点她就给自己打气,顶着恶心一口口扒饭。越主动,适应得就越快,她很快掌握了多种缓解晕船的办法。

坚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初心

海上环境变化莫测,搜救既有惊涛骇浪间的生死营救,也有面对茫茫大海无功而返的无奈,但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全力以赴。

2015年底,渔船“苏赣渔运02886”因为恶劣海况翻扣,船上9人下落不明。当时作为三副协助船长的詹春珮执行救助任务。经过一系列现场探测及搜寻,并没有发现生命迹象,现场其他救助力量也几乎宣告无人员生还。但他们没有就这样放弃,水手们再次冒险跳上难船底部,一遍又一遍敲击船底,最终从翻扣渔船中救出幸存渔民。人员出水后不久,难船彻底沉没。这场与死神的赛跑,他们以微弱优势险胜!亲历这次“生命奇迹”,詹春珮更加深刻认识到这份职业之于生命的重量。

2018年1月6日晚,满载11万吨凝析油的“桑吉”轮在东海发生碰撞后起火爆燃。“海巡01”轮临危受命,作为指挥船第一时间赶往事故现场,火光冲天、烟雾浓重。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詹春珮随“海巡01”轮坚守117天,协调中日韩共27艘船舶参与行动,稳妥处置桑吉轮碰撞燃爆事故,打破国外专家做出东海海域将发生大规模生态灾难的预言,彰显我国作为海洋强国的雄厚实力与大国担当,赢得了国际尊重。

在开拓创新中彰显青春活力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2020年,詹春珮劳模创新工作室在“海巡01”轮正式成立。工作室坚持以“问题导向”开展课题研究,将研究成果源源不断转化为提升搜救能力的不竭动力。2020年与上海航标处联手开发出基于AMRD和北斗通信技术的海上落水人员漂流标,大大提高了搜救成功率;2021年针对海上可能发生大规模人员医疗应急的情况,联合东方医院共同研究制定了《海上突发事件医疗救援应急指导手册》;2022年结合过往案例及经验制定了《中远海水域油轮消防事件中的应急处置指导手册》。

2023年,詹春珮工作室入选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多名工作室成员赴国际海事组织执行任务。“有了创新技术的加持,我们有更大的底气在海洋强国新征程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詹春珮说。

从女船长到“青年讲师团”成员

十余年来,在岗位履职之余,她也是一名“斜杠青年”。作为团中央“青年讲师团”成员,她坚持用青言青语向广大青年讲述身边的海洋强国故事,积极传播海洋文化、航海文化,播撒航海梦想。制作的《向海,向未来》课件也已走进社区、校园,以真实震撼的现场素材、饱满的精神风貌传递正能量。

作为全国航海科普教育基地的首席兼职讲解员,她将“海巡01”轮打造成全国首批航海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唯一的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实地实景中阐释惊心动魄的搜救故事,科普教育覆盖2万余人次。每次宣讲都像一颗颗满载着红色基因与蓝色梦想的种子,把对祖国的热爱、对党的忠诚和对建设海洋强国的“蓝色信念”植入青年心中。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邮轮项目部大型邮轮建造管理团队:

摘取造船业最后一颗明珠

青年报记者 周胜洁 实习生 钟欣悦

本报讯2024年1月1日,中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从吴淞口国际邮轮港顺利开启商业首航。看到这个场景,负责完工管理软件开发的郑行宇十分感慨,这是对他毕业三年来的工作总结,也是他这几年的高光时刻,负责部门成本和计划管理的马玉麟和负责区域建造的吴双也心潮澎湃。

“爱达·魔都号”的商业首航,见证我国成为全球唯一一个集齐造船业“三颗明珠”(航母、LNG船、大型邮轮)的国家。这艘意义非凡的邮轮,由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邮轮项目部大型邮轮建造管理团队用“匠心”锻造,实现国产大型邮轮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

十年攻坚,实现零的突破

大型邮轮被称为工业领域的集大成者,是国家制造业、科技水平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面对欧洲的技术封锁和重重挑战,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邮轮项目部大型邮轮建造管理团队没有退缩。

万事开头难,邮轮的设计图纸有15万余张、2.1吨重,整船零件数达2500万个,相当于C919大飞机的5倍、“复兴号”高铁的13倍,所使用的电缆长度有4300多公里,约等于上海到拉萨的距离。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无数次的试验与修改。团队中每个人都深知,这是巨大的挑战,但也是难得的机会。项目伊始,郑行宇面临引进的完工管理软件信息化水平低的问题,“需要先打印出纸质表格,再录入到数据库中,纸张至少要经过3手的流转才能回到我们手中,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数据丢失的情况。”为此,团队研发出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完工管理系统,以便提高质量和施工进度内控的准确度和效率。

为了带领团队攻关,公司团委书记马玉麟坚持党建带团建,持续发扬“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开放合作、拼搏奉献”的邮轮精神,以“队、号、手、岗”青字品牌建设为牵引,不断突破自我、追求卓越,把最新的技术成果运用到项目建造中。

通过团队的努力,2024年1月,“爱达·魔都号”在万众期待下完成商业首航。这条跨越山海的摘“珠”之路,凝聚着几代中国造船人的夙愿,见证着我国从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迈进的步伐。

全力冲刺,奋战四个120天

在建造邮轮过程中,团队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2023年年底交付邮轮。“根据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和国际海事组织(IMO)关于邮轮的相关规范要求,‘爱达·魔都’号必须在2023年年底交船才能满足规范要求,否则将无法完成交付。”马玉麟解释说,若拖到2024年,所建造的邮轮无法满足当时的公约要求,意味着团队需要将邮轮重新切开加长,大量返工,相当于重新来过。

为了确保如期交船,团队于2022年6月纵深推进四个“奋战120天”计划。联动管理360多家全球供应商、1100多家二级配套企业,构建起多中心、分布式、可迭代的邮轮工程组织管理模式。采用“两班制”劳动竞赛、专班工作等方式,快速解决问题、打通堵点、消除痛点,相继攻克重量重心、安全返港、动力系统、综合电网、舱室环境、振动噪声等贯穿邮轮全生命周期的关键核心技术,全面完成四个“奋战120天”既定任务,确保总体建造进度可控。

2023年7月17日是首次试航大节点,“在10天内要完成船舶航速、操纵性、安全返港等重要试验项目,还要组织相关内装施工,实现双线并行推进”,郑行宇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因为试验是24小时环环相扣的,有些安排在深夜,测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为了保证后续试验按时进行,参加试航的成员基本处于24小时待命状态。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首次试航提前1天顺利完成,试验项目均满足设计规范要求,获得船东船检认可。

青春亮剑,在向海图强路上谱写华章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邮轮项目大型邮轮建造团队共有成员76人,其中35岁以下青年占比63%,正是这支年轻的团队打破了国际技术垄断,开创了复杂巨系统工程管理典范样板,从无到有建立起涵盖国际标准、企业标准等1400余项各级标准的大型邮轮标准体系,为我国加快造船强国、制造强国建设奠定基础。

得益于首制船国际合作和自主创新形成的技术知识积淀,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的设计建造周期将比首制船减少6个月,并于2024年4月20日下坞,意味着邮轮的建造已经进入2.0时代。“我们越来越有信心,相信不远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国产大型邮轮航行在世界各地,为我国的对外交往、海洋强国战略续力远航。”谈及未来,团队难掩内心的激动和自豪。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