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青春建功中国式现代化

上一版  下一版   

 

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拘一格超前布局给足青年创新底气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颁奖典礼上,科技青年“坐而论道”。  青年报记者 吴恺 摄

    青马工程首期科技班学员与U35获奖代表交流。本版除署名外均为受访者供图

科技创新,是一座城市高质量发展最基础的驱动力。近年来,上海的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不断加强,而有理想、有干劲、有创想的青年科研人才,是上海科创的生力军。让这些优秀青年科研人才驻扎上海深耕专业的底气,来自上海长期以来的“不拘一格”与“超前布局”。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新平台:“跨服”聊天促成新价值

2024年4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迎来了一场特殊的“头脑风暴”。由团中央组织部联合统战部组织实施的全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首期科技班学员,与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的获奖者代表近70人共聚一堂,围绕“新质生产力”展开大讨论。

按技术领域分组,青年科技工作者们围绕本领域科技发展情况积极发言,分享了各自在科技创新实践中的经验与思考,围绕“如何通过科技进步推动生产力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展开了深入讨论。

这种青年人聚集在一起分享讨论的形式,让这些青年科技工作者们感到了奋进的氛围。“正如U35评选一样,给了我们年轻人一个展示的平台,也是促进不同科技领域青年才俊交流的一个特别好的平台。”第一届U35称号获得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生蔡加彬这样表示。

被简称为U35的“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是由市人才办、市科技工作党委、团市委和市青联指导,市科技团工委依托上海市青年科技人才协会连续开展了三届的一项评选活动,因为能给予青年科技人才更多展示机会与更宽阔平台,鼓励青年“挑大梁”“当主角”,已在上海的科技青年中逐渐建立起了口碑。开放的评选姿态,让不少青年一次失败后再接再厉,精进自己后再次参加。有的青年也会鼓励身边的同事甚至爱人一起来参加,共同进步。

今年刚刚当选人民生命健康领域U35称号的郜娉婷,就是在丈夫蔡加彬的鼓励下报名的。同为中山医院的青年医生,郜娉婷因开创了多项内镜新术式,探索个性化诊疗方案,为临床积累了极具价值的经验而获奖。生于1990年的郜娉婷认为,“医生科学家”必须不断地去进行思维碰撞,才能把发现的临床问题与基础研究相结合,并最终反哺临床,造福患者。而如今,这样的思维碰撞不仅仅发生在与她同专业的医生群体,还可以“跨服”聊天。“与非医学领域的优秀人才深入探讨,也促使我们去为不同领域的发展创造一些新价值。”

对此,第一届U35称号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研究员刘剑楠就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正是在U35的平台上,他的手术机器人更快地实现了临床应用,其中就有交叉学科融合的帮助。

探索更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评价和选拔机制,上海也因此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影响力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第三届U35称号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研究员田丰因为在6G智能反射面赋能通信领域的开拓性贡献,获得了亚太区唯一一个IEEE通信亚太最杰出青年学者奖,这也是该奖项授奖20余年以来唯一一次为上海学者获得。

田丰最近在关注着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在他看来,能遇到这么一个“重视科技,重视创新,同时重视年轻人的时代”,自己非常幸运。“35岁是一个精力充沛、充满活力的年龄段,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潜力和可能性的阶段。可以有‘向上捅破天’的想法,并为世界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他这样表示。

新产业:提升服务能级让创新集聚

给予青年科技人才更好的发展平台,除了让优秀青年脱颖而出的评价体制和平台,更大的舞台在日常工作。如今,更受青年喜欢的创新环境在上海各处开花,通过青年发展型城区的建设,上海各级政府、团组织围绕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发展,让青年创新人才、产业集聚,形成了创新合力。

青燕和示是一家科创企业,最近的项目研发集中于如何利用高精度人脸3D建模、人脸感知数字编码技术及人脸AI定位测量等核心技术,升级三维扫描建模产品和应用场景。通过近十年的技术沉淀,青燕和示申请了98项专利,已获批59项,它所成长的“阵地”正是位于青浦的移动智地产业园。“从初创在孵化器的一间办公室,发展到如今购买了园区的独栋大楼进行研发办公,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创始人李靖说。

目前,这一“数智”园区的企业累计获得自主知识产权2000余项,培育上海产业菁英、青浦区领军人才、青浦区拔尖人才等高层次人才10余人次,培育青浦区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人才团队奖7个,服务41家企业获得融资近30亿元。

正如上海多处科技园区正在做的那样,移动智地也在探索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如为了更好让各类人才在园区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园区对接高校、科研机构、智库,做大做强产学研平台;聚焦人才“安居”又“安心”,还打造了全屋智能精装青年人才智慧公寓,立体式商业配套设施和服务,满足人才的多元生活需要。原本的工作园区“化身”宜业宜居产业社区,让高新技术人才和科技成果得以长期驻留,为新质生产力的成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而在徐汇滨江,全国首个生成式人工智能专业孵化和加速载体——上海模速空间创新生态社区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商汤科技、阿里巴巴等知名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毗邻,已然形成了一个人工智能产研生态圈。

走进模速空间,扑面而来的就是充满活力的装修风格与众多年轻的创业者。从你身边走过的某个年轻人,可能就是某个公司的创始人。一楼大堂,“上海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服务中心”映入眼帘,这里是接待入驻企业的服务窗口,包含开放数据平台、评测服务平台、算力调度平台、金融服务平台和综合服务平台等五大功能平台。

“模速空间一期和二期共2万平方米,已有58家企业签约入驻,其中一半有海归背景。”负责运营空间的上海大模型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海慈介绍,这些企业不仅可享受房租减免,还可获得算力、数据、评测、金融等大模型研发所必需的资源。

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也让上海的共青团工作不断与时俱进。共青团一直倡导的“队、号、手、岗、赛、盟、团”七位一体岗位建功育人体系,以岗位建功行动激励广大青年谱写新篇章,也开辟了“新视野”——今年,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上海共青团集中成立新一批上海市青年建功联盟,对标先导产业,鼓励科技青年立足岗位,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团结协作,希望藉由团建联盟的活动促进相关科创主体之间科技青年人才的交流与协作,提升科技青年的视野与理念,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贡献青春力量。

新未来:超前布局与超前孵化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未来掌握在更年轻的青少年手中。在上海各大高校,新的学科布局与更多的“破墙”融合,正在引领新的科技畅想。

翱翔在上海嘉定区南翔印象城的“飞行鹤”,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教授张周捷和他的团队耗时两年打造的“数字雕塑”,也是设计与人工智能的一大结合成果。

“飞行鹤”拥有可监测外部环境的传感器,能捕捉风力、风速、温度与空气指数等数据。编程让“飞行鹤”羽翼下方的内置灯光可随日夜交替和所收集的环境数据信息而变幻,偶遇强风气旋还会开启“自我保护”机制,稳固地收起双翼,让雕塑有着轻巧灵活的同时,能自主抵御风险。

人工智能,让数字雕塑“活”了起来。事实上,智能设计这盘棋,同济大学下了许久。2017年,同济成立全国第一个“人工智能与数据设计”硕士生专业方向及“先进技术与设计”博士生专业方向,开启国内智能设计的探索之旅。五年后,经上海市教委批准,成为国内首家建成“本-硕-博”一体智能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的大学。如今,同济不断扩展智能设计的边界,汇聚多位30岁以下科技精英等优秀科研人员,组成国际交叉创新团队,开展并从事有关智能设计的交叉研究及教学工作。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看来,人工智能的出现正在打破学科间的高墙。在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大学应勇闯科技前沿“无人区”和制度改革“深水区”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传统学科交叉融合,例如,土木工程朝着智能建造的方向发展,机械工程朝着智能制造的方向发展,交通运输朝着智能交通的方向发展等。

他认为,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充满无限可能,大学应顺势而为、主动而为。而这,需要形成打破学科壁垒、协同各方需求的融合发展力量。“通过科研合作、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打破学科之间、学校之间、校企之间的围墙。”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刘昌胜同样认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高校的首要任务是从源头加大原始创新的供给。这就亟需大学打破教育的固有“惯性”,采取更果断的行动开放办学,拆除大学的“围墙”,让科技变革的思潮涌入“象牙塔”,培养一批能够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高质量人才。

上海大学正在大力建设的环上大科技园,正是“破墙”的结果。今年3月,位于环上大科技园的环上大概念验证中心迎来了首批签约入驻的科技创新项目,其中一位创新项目负责人是在上海中学国际部就读的16岁学生陈羿锦。

他所设计的一款节能装置,通过空调冷凝水蒸发过程提高制冷效率,将空调产生的冷凝水喷洒到空调外机的冷凝器上,降低压缩机温度,从而降低功耗并提高其能源效率。设备易于安装,且可以减少空调的用电量10%以上,因此获得了第74届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特等奖。

他的科研成果之所以可以实现快速迭代,得益于上海大学优质学科和设备设施等的助力,每一步前进也都得到有效的调整以及实验验证效果。如今,在环上大概念验证中心的助力下,陈羿锦的科研成果已通过中试,即将再次优化后进入生产环节。

这一“超前孵化”,让更多愿意创新的“小苗”有了可以尽情发芽生长的沃土。这些“小苗”,代表的是科技创新的未来。

数说

中青年人才成上海科技创新中坚力量

从2020至2023年,U35已累计评选出150位青年科技人才,平均当选年龄33岁,正处于科创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段。从学科背景来看,主要集中在工学、医学、理学三大学科,全面涵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和高端装备、先进制造等六大重点产业。

202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获得授奖共316项(人),10人获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从获奖数据中可以看到,中青年人才是科技创新中坚力量,30~50岁年龄段人才发挥主要带头作用。获奖项目完成人中45岁以下中青年近7成。

数据显示,2022年市奖获奖项目共有2737个完成人,其中处于30~40岁的年轻人最多,达1154个,占比42%;45岁以下的中青年共有1863人,占比达68%;50岁以下的有2220人,占比高达81%。

获得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的彭瑞只有34岁。年龄最小的是获得科技进步三等奖的“大型城市受端电网电压支撑能力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第一完成人、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的冯楠,年仅31岁。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