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游走

上一版   

 

2024年05月05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魔都机位”与城市面面相觑

文/陆天逸

    亮灯后的静安寺金碧辉煌。 青年报记者 陆天逸 摄

    乍浦路桥是拍摄“一江一河”的最佳取景点。 青年报记者 常鑫 摄

    武康大楼是上海网红地标中的“顶流”。  青年报记者 常鑫 摄

    延安路华山路天桥上等候静安寺亮灯的人群。青年报记者 陆天逸 摄

【文/陆天逸】

走出静安寺地铁站13号口,建于1999年的延安路华山路天桥横亘眼前,全长206米的“空中走廊”上站着不少人,随着时间接近傍晚6点,拿着手机、举着相机、扶着三脚架的人们屏息以待不远处静安寺的亮灯一瞬。

这些能拍出一张构图精妙、景色怡人的城市风景照的特定地点,就是社交平台上最近流行的新兴词汇——城市机位,其中最出名的,自然是上海摄影爱好者无人不知的“老法师桥”——乍浦路桥。在乍浦路桥上,东侧的陆家嘴天际线浑然天成,西侧的欧式古典建筑错落有致,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既冲突又融合。

静安寺天桥似乎与乍浦路桥有异曲同工之妙。静安寺亮灯后,从天桥上看出去,金碧辉煌的千年古刹与身后透着点点冷白灯光的现代商务楼宇形成强烈对比,堪称“古今同框”。

年过七旬的张洪根(化名)是一名资深摄影爱好者,他说:“这里拍长时曝光摄影最合适,拍出来的效果老灵额!”张老爷叔“炫耀”了一下他的作品,除了禅意十足的古寺与摩登现代的大楼的对比,画面前方两个流光溢彩的大色块也非常吸睛——一条冷白、一条艳红,这是车灯因长时曝光,被拉伸成两条泾渭分明的光路。

除了上了年纪的老爷叔,在静安寺上班的张小姐趁着晚饭时间,专程来天桥拍照,相比老爷叔们的长枪短炮,她仅仅使用手机直拍,“一般拍夜景会带个补光灯,但这里的话,没带也不要紧,天桥的路灯自带补光效果。”很明显,与老爷叔的城市风光照相比,张小姐的照片里,人物才是主角。

临近夜晚10点,人群渐渐散去,此前还熙熙攘攘的天桥归于宁静。人聚人散、灯亮灯灭,想必在这波热潮褪去之前,这样的景象每天都会在此地反复重现。或者说,上海市民寻找“网红机位”“网红拍照点”的热情不会熄灭,在这种找寻过程中,他们与这座城市的情感连接也越发深厚。

因为一群人,一座存在了25年的天桥在各个社交媒体上爆火;因为一座天桥,这群争抢机位、等候亮灯的人引发网民热议。“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下看你”,卞之琳的这句诗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

规划者将位于城市中心的历史古刹、自然生态和交通枢纽有机整合是因,探索者或努力或无意地发掘隐匿的城市之美是因,两者结合造就的“城市机位”是果。这离不开像“绣花一样”的精细城市治理,亦离不开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的普通人,是城与人的双向奔赴,让一个个此前默默无闻的桥、路、楼、寺、园,大放异彩。

乍浦路桥、陆家嘴三件套、武康大楼、“莫奈花园”……只要城市更新不止、市民发现美的步履不停,上海就永远有绝佳的“城市机位”等待着被发现。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