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下一版   

 

2024年05月14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宣讲走进沪上高校

将青春绽放于广袤的西部天地

记者 丁文佳

“我要报名西部计划!”近日,2024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正处火热报名阶段,在西部计划上海项目办的组织动员下,招募宣讲会陆续走进了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等沪上高校,引发了学生的热烈反响。宣讲会通过西部计划政策解读、优秀志愿者事迹宣讲、现场交流等多种形式,鼓励更多有志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

在百姓的夸奖中明白基层服务的意义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与出发前的铮铮誓言相似的是,每一位西部计划志愿者回来后,都在努力地讲好自己亲历的西部乡村振兴故事,让更多青年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西部志愿服务中去。2023年7月24日,来自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2023届西部计划志愿者李京洲踏上了山城重庆的热土,“参加工作之前,我以为西部计划是轰轰烈烈青春之旅,但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才明白这是一场平凡的自我修炼之路。”他服务的岗位是宣传部理论科,每天要和大量的文字打交道,而这些文字要求极高,在工科出身的他看来,完成一篇合格的公文难度非常高,“刚开始写的文章上面满满的修改意见,反复写不断改,这过程虽然枯燥,但却让我静心沉气,终于当我拟写的文章被刊载在区级理论刊物上,拿到基层群众面前宣讲时,成就感油然而生。”

理论工作不仅要会写,会讲也是重要一环。“在西部服务的日子平凡但不简单,更能修炼素养、锤炼品格。”李京洲表示,刚开始去宣讲时,按照既有的宣讲稿照本宣科地完成宣讲,渐渐地开始思考如何把宣讲讲到人们的心坎里去,而这关键点是要在“接地气”上下功夫,用可亲可近的语言和语气帮助人民群众理解日常生活中用得上的理论和政策。有次宣讲结束,当地老百姓纷纷夸他,“小伙子讲得好,这次听懂了!”“小伙子欢迎多来讲讲!”就是这样简单的几句,让他深刻地明白了基层服务的意义。

从同道中人的话里理解无数“西部人”的心声

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民族初级中学支教时,同济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唐一凡信心满满地迎接开学,但当他第一次给学生做练习的时候,才发现很多学生不会科学计数法,比如就连简单的10的3次方乘以10的2次方都不会算。“当时真的挺绝望,但是困难并不是放弃的借口。”他收起了准备好的教辅书,尝试寻找从零基础入手教学,面对那些基础差的学生,唐一凡把他们所有作业的订正、默写一个个地排查,还利用课余时间主动给他们补习知识,学生的成绩开始不断上升。

谈及西部支教工作,唐一凡认为,志愿者除了做好本职教学工作,着力提升教学质量,还要努力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此外还需要积极参与助力当地的乡村振兴项目和活动。他表示,“只有加强师资力量培养、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才能提高西部乡村地区的教育质量。而我们用青春谱写支教的篇章,也是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如今在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担任辅导员的王婧怡是2019届西部计划志愿者,当时研二结束时,她毅然选择休学一年,成为一名西部计划西藏专项志愿者,服务于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组织部。“这片土地很神奇,这里的人很朴实很热情,一张张笑脸如阳光般灿烂。这里有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蓝天白云青山碧水,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这是她在西藏最直观的感受。王婧怡主要负责《西藏组织工作》和其他相关书籍的编辑工作,以及党支部的日常工作。深学细悟理论知识、关注国内国际动态、熟悉组织系统运作、了解西藏风土人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便是她的工作日常,力求宣传好西藏故事。她在下乡途中的所见所闻,让自己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党的先进性,也更加坚定了她投身党的事业和志愿服务的理想信念。

王婧怡说:“一年下来收获满满,我所完成的工作和学到的东西比起来,几乎不值一提。”她回忆在日喀则市萨迦县查荣乡夏嘎村村委会偶遇一位来自上海的专招生,问及对方在西藏基层工作的感受时,他回答:“在西藏基层工作虽然苦,但真的有成就感。”这也说出了王婧怡的心声,“简单的回答,不过是谈笑中最朴实无华的一句话,但这应该是一批批前赴后继的进藏人员最直白的心声。”

■07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