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都市

上一版  下一版   

 

2024年05月16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天轨覆盖区全国面积最大,打造智慧化病房……

市养志康复医院二期院区启用

首席记者 范彦萍

    一名患者正在水中做步行训练。

    青年报记者 范彦萍 摄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本报讯 智能天轨移位系统、水疗区、虚拟现实康复区……随着第二十五次上海助残周启动,昨天,由市残联主办的“科技助残启新篇 逐梦阳光向未来”康复事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举办,并正式启用了市残联直属市养志康复医院二期院区。

新院区启用

先进诊疗设备不断投入使用

记者在水疗区看到,这是一个看上去有些浅的游泳池,在天轨的辅助下,一名患者正在水中做步行训练和肢体运动。治疗师姚加佳告诉记者,水疗区可升降水池,设有两块板,可分体升降,水温恒温32℃,帮助患者尽快康复。这里有水中跑步机、水中自行车、水中漂浮用具等,结合天轨系统,保护病人平衡。“天轨一般适合神经科的病人,骨科病人自己可以走,在不同的水深,不同浮力的水中开展运动,病人通过早期功能训练,尽快康复。”

来到五楼的神经康复物理治疗区,这是一个分外宽敞的康复区,许多病人正在医护人员的陪护下做训练。从病房通往治疗区的沿途中,还设有红绿灯和横道线,原来,这是帮助认知有障碍的病人辨识交通出行的。

在养志楼二楼,还设有智慧康复区,开通了复杂环境模拟及行为检测分析虚拟现实康复平台等,一名参观者来到一个类似跑步机的设备上,眼前出现了地铁客流川流如梭的虚拟现实场景。

据悉,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2007年落成,是上海首家公立康复医院、首家纳入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市级医院管理平台的康复医院和首家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目前,医院总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核定床位1000张,为满足年收治住院患者约1万人次,门诊约50万人次的服务需求,医院不断加大对先进诊疗设备的投入,配备3.0t磁共振系统、数字化医用X射线摄影系统、全自动模块式血液体液分析仪、智能天轨移位系统,天轨覆盖区域及面积暂列全国之首;实时运动分析与训练交互实验室及正负压转换高压氧舱,可实现不同温度、海拔、场景下的评估及训练;150平方米的水疗区域内配有嵌入式水下跑台,水下动作捕捉系统等。

作为入选上海市第一批城市数字化转型(生活领域)揭榜挂帅场景示范创建单位,医院已建成标准化、模块化的核心信息机房,打造了智慧化病房,配有物流机器人、气动物流等,构建了基于中台的智慧康复临床系统、服务系统和管理系统,实现5G专网全覆盖、物联网全覆盖,推进线上线下、院内院外、诊前诊后一体化。

面向全国患者

促进上海优质康复医疗资源扩容

该院党委书记翟华介绍,作为市残联的直属事业单位,医院以二期启用为契机,对标亚洲医学中心建设,为上海地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患者提供更好更优质的康复服务。作为本市唯一一家三级甲等康复医院,接收的41%的患者不是上海本地患者。“二期扩建后,我们配置了国内外顶级的设备。和傅利叶等智能科技公司开展人工智能康复设备的合作。因为床位数大幅扩张,我们也招募了许多00后护士,吸收了许多新鲜血液。”

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院长靳令经表示,二期院区的正式启用对于促进上海优质康复医疗资源扩容,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医院将努力建成全国领先、国际有影响力的现代化三级甲等康复医院。

当天,院内还举行了一场多学科大型义诊及开放日活动,包括神经康复科、脊髓损伤康复科、内科在内的22个科室专家为患者提供健康咨询和评估,吸引了近千名居民前来参与。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