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青春上海

上一版  下一版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春时尚人逐梦上海滩

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诉说创新与融合

记者 杨力佳 实习生 张彤彤

    “上海不仅有成熟的供应链体系,还有宽阔的平台,为新锐品牌搭建起通往市场的桥梁。”

    “在填写高考志愿的时候我就知道,我将来的事业一定是在时尚之都上海开启的。”

早在2010年,上海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授予“设计之都”称号,这些年来,上海创意与设计产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2022年12月,《上海市时尚消费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出台,提出到2025年,确立上海引领时尚、定义潮流的“时尚之都”地位。

上海有这样的目标,当然也是有相应的底气。如今的上海,在海派文化的底蕴下,衍生出更丰富的时尚文化和内涵,一批又一批的青春时尚青年集聚在这里,汇聚成新的能量给这座时尚之都注入新的活力。从初出茅庐到站稳脚跟,从默默无闻到脱颖而出。

青年报记者 杨力佳 实习生 张彤彤

讲述人:“凹是AO YES”创始人王颖超90后 创业时间:2022年

我和合作伙伴刘炎松在正式创业之前,都在时尚圈工作过一段时间。带着对东方美学的无限敬仰,选择在上海这座魔幻都市点燃我的时装创业梦。我们决心讲述一个关于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故事,让每一件服装都成为文化与情感的载体。

上海的时尚界如同万花筒,璀璨夺目却又竞争激烈。在这个舞台上,每一天都有新的设计诞生,每一天也有旧的理念被淘汰。正是这样的环境,促使我们更加明确自己的定位——不仅仅是制作服装,更是在讲述故事,用每一件作品演绎现代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我们的客户群体,是那些敢于表达自我、追求个性与品质并重的年轻一代,他们年龄跨度在20至35岁之间,渴望在日常穿搭中找到与自己文化根源的共鸣,同时不失现代时尚的格调。

设计,是灵魂与技艺的对话。我们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在无数次的推敲与实验中诞生的。“凹是”旨在凸显东方元素的同时,将品牌打造得更吸引年轻人的眼光,能展现出青年“先锋”的态度。从“01零壹”系列开始,我们就致力于在细节中展现东方文化的细腻与深邃,但又不失现代风格。在筹备过程中,我们不停地与东方文化对话,试图让它们在我们的手中绽放出新的生命。但我们又要让这种对话是在当下,即传统与现代的交流,既不失去东方的韵味,又能与国际审美接轨。这是一个需要耐心与智慧的探索过程,每一次的失败都是向前迈进的垫脚石。

除了设计本身的创新要求,更有来自现实的压力。2022年,线上时装周的挑战让我们措手不及。没有了实体秀场的直接感官接触,我们的设计仿佛失去了翅膀的蝴蝶,难以自由飞翔。那段日子,坦白说我们都很焦虑,担心我们的品牌因为缺乏实物接触而被忽视。毕竟,对于一个新品牌而言,没有订单就意味着生存危机。但正如古人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LA-BELHOOD蕾虎的助力下,我们克服了线上展示的局限,意外地打开了新的合作之门。那一刻,我知道,我们开始被看见了。

选择上海作为创业基地,对我这个山东人来说,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这里不仅拥有完整的时尚产业链,还有丰富的文化和时装活动,为品牌提供了成长的沃土。上海的每一个角落都似乎在诉说着创新与融合的故事,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上海,作为时尚创业的摇篮,她的优点在于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无限的可能性。这里不仅有成熟的供应链体系,还有如LABELHOOD蕾虎这样的平台,为我们这样的新锐品牌搭建起通往市场的桥梁。但同时,高昂的成本和激烈的竞争也是不容忽视的挑战。我们学会了在快节奏中寻找静谧,用匠心对抗浮躁,坚守原创,用时间证明价值。

新中式,是我们的标签,也是我们的挑战。在众多新中式品牌中脱颖而出,意味着我们必须不断创新,既要尊重传统,又要勇于突破。我们尝试将东方的“连袖”“平面和直线”剪裁与西方的立体剪裁相融合,通过解构与重组,让东方元素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呈现。与迪士尼的联名合作,是我们探索新中式日常化的一次大胆尝试。当可爱的米奇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遇,我们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和认可。这让我们更加坚信,新中式不应仅仅局限于特定场合,它应该成为年轻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让他们在展现自我风格的同时,也能自豪地表达自己的文化根源。

面对国际舞台,我们心怀敬畏,但不乏野心。我们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和不断的创新,“凹是”能够成为东方设计与国际时尚对话的桥梁,让世界看到一个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不失现代感的东方时尚。这条路虽然漫长且不易,但每当看到我们的设计被穿上身,那份喜悦与成就感,足以让我们忘却所有的艰辛。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每一针一线都在编织着属于“凹是”的东方故事。而这个故事,才刚刚开始。

不走寻常路,紧扣Z世代的审美

讲述人:“OVER RANGE”创始人曹祜婉00后 

创业时间:2020年

在填写高考志愿的时候我就知道,我将来的事业一定是在时尚之都上海开启的,于是便毫不犹豫地填写了东华大学中日合作服装设计专业。没想到,我在大二上半学期的一份虚拟品牌课程的小组作业,到了大二下半学期竟真的落地成了一个真实的品牌。在懵懂之间,我和班里的其他两位同学一起在校园里开启了创业生涯。

作为忠实的外星人爱好者,我们的设计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也许正是因为不走寻常路,紧扣Z世代的审美,所以才吸引到了回到学校的学姐的目光吧,她当时正在搭建致力于扶持中国年轻设计师的创新平台Geek Wonderland(极客梦工厂),在老师的引荐下,我们成为了首批签约设计师之一。

和前几年新品牌的层出不穷相比,这几年的速度明显是放缓的,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变小了,不少人由于受到大环境的影响选择观望。对于小众设计师品牌来说,大家都非常在意自己的独特性和创新性,所以在设计开发的时候,总会为自己是不是做得还不够好而苦恼。

另外,设计师品牌的库存量单位通常都不大,所以经常面临单价高、工期长的问题,我们之前就遇到过一个极端案例:一款羽绒服做下来,售价达到了6000多元,这简直就是“天价”了,而且还是期货,直接导致销售额为零。这件事情让我们意识到,虽然平台提供了供应链与终端各种资源支持,让我们踏进了时尚圈的门槛,但是如果我们不尽快解决这个问题也是走不长走不远的。我们开始“抠”每一块面料的价格,发现在二次工艺上的花费实在太高了,所以,如何在保持独特性的同时讲究性价比,也是所有年轻品牌必须解决的两难问题。

真正让我觉得是一个巨大挑战的,是一个创始人的中途退出,让我不得不从“i人”转变成“e人”,从藏于幕后的设计师迅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主理人。由此,我们也开启了一项“主理人养成企划”,吸纳学弟学妹加入,让他们在校期间便有机会让自己的作品变成真正的服装商品,并在市场上售卖。我们也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拓宽校园和市场的路径,帮助更多年轻设计师崭露头角,百花齐放,生生不息是时尚应该有的生命力,而上海这座城市也正是因为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不断汇聚时尚力量。当然事情总有两面性,越来越多品牌的出现,对于走秀、订货会、市集这些名额有限的线下活动来说,我们会面对更大的压力。

时至今日,各种类型的孵化平台已经在上海的时尚行业中遍地开花:有的是依托于大型服装企业,提供完整成熟的产品供应链和销售渠道;有的是孵化机构建立长期计划,为年轻设计师品牌提供进入市场的通道;有的是由电商发起的孵化项目,通过庞大的销售网络让更多的消费者看到这些新锐服装品牌……不管是哪一种,最适合自己才是最为重要的,当平台扫清入门障碍之后,品牌是否真的能够如愿发展,还是需要不断去调整和摸索的。

作为Z世代设计师,可以和00后们更好地产生共振是天生的优势,我觉得年轻一代对时尚的理解不再会有统一的答案,大家开始关注自身,从自己的喜好出发寻找能够带给自己满足感的小众品牌。对于小众设计师品牌而言,人群是非常重要的,而无论是什么样的人群都可以在上海找到,这里有很大的包容度,让更多有小众喜好的人可以抱团取暖。当然,我们也要考虑到Z世代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所以根据价格线,我们做了舞台款和日常款两条线路,与此同时扩大电商通路,增加文创板块。

年轻设计师是时尚圈里最活跃的一群人,但又往往是资源最薄弱的一群人,所以从长远来看,还是希望相关部门可以多搭建一些供应链的平台,给我们更多的选择,让设计变成实物的过程更加高效顺畅。

从设计到生态打造可持续时尚

讲述人:“DONSEE10”创始人陈丹琪95后 

创业时间:2019年

我是2019年从北京服装学院毕业的,当时家人希望我可以去国外继续深造,但我还是决定立刻创业,勇敢追梦,于是便将原本的留学费用当作品牌的启动资金,在当年的年底创立了这个可持续时尚服装品牌。

刚开始的时候,我把工作室安在了北京,决定搬来上海的理由,在不少人听来既意外又在情理之中——那一年的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上海成为了全国首个强制垃圾分类的城市。看似好像和服装关系不大,但从宏观上来看,它引领的恰恰就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从大学时代起,我就非常认同和推崇可持续时尚,但是当我和身边的人分享我的这些理念的时候,往往不被理解,所以当我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就立刻意识到,上海将提供给我一大片让这个理念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土壤。

2021年,我将品牌的首秀选在了上海时装周,这次的经历也可以说是我从一个学院派设计师变成务实派创业者的重要转折点。我当时带去展会的都是模特款,用来展现我的设计风格和环保理念,虽然得到了时尚买手的认同和欣赏,却无法得到订单——他们更加注重顾客的实际穿着体验,而那些模特款显然不是普通人可以驾驭的。虽然第一次的亮相叫好不叫座,但是这些反馈都更加坚定了我的决心:在上海这个国际大舞台上,会结识到更多志同道合的圈内人。

说到困难,与其他初创品牌相比,最突出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提升公众对于可持续的接纳度;二是如何更高效地对接到环保面料和技术。

首先,只有讲好可持续整个大循环的故事,才可能让以此为理念的设计被真正接纳。好在,上海是一座学习型城市,有特别多的讲座、沙龙、论坛,分享新事物,传播新观念,可持续作为一个新议题也经常出现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正因为有了这些平台,让我得以参与其中,崭露头角,由此碰撞出更多的火花,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经过这些年的不断努力,这颗种子已经种在了越来越多人的心里,成为了热点话题。其次,作为一个新兴门类,环保面料和技术也尚在发展之中,如何找到合适的供应商需要花费我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虽然上海本地这方面的厂商并不多,但是从时尚要素聚集度这一重要指标来看,上海在世界范围内的排位都是靠前的,处于世界时尚产业的“第一方阵”,所以在这里搭建的各种平台上,比如商贸会、展览会等就可以找到来自全球各地的最新资源。比如刚刚发布的2024秋冬季系列,我们以化石为灵感,激发资源的可持续性思考,采用了多种不同的环保材料:天然来源的质感针织,环保牛仔,可回收的天然纤维、有机棉和再生纤维等。

在上海,氛围、生态、品牌、产业,一环扣一环,彼此渗透,互相成就。成功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从“上海文创50条”的出台到提出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迈的步子,给的力度,都是史无前例的。平台更加透明,政策更加利好,整体对于年轻设计师来说更为友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当然,现在许多的行业都离不开“流量”这个话题,我们2022年参与上海时装周线上秀,DONSEE10AW22系列名为 TWIN FLAME,在线上秀后品牌浏览量突破了1000万,如何将“流量”转换为“留量”,是现在作为设计品牌的我们需要突破的关卡。

《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若干意见》指出,到2025年,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时尚设计与国际同频共振。现在,这三种设计领域的跨界交流越来越多了,设计师之间可以互相汲取养分,提升综合能力,我也从中受益匪浅。作为创业者,希望今后能够有更多的平台可以与不同行业有更多的互通、共融,时尚并不是空中楼阁,还是需要获得更有力、更多元的支撑才能够更好地运转下去,这也正是我们在努力的方向。

■专家分享

新锐设计师的包容舞台与挑战征途

虽知创业不易,但有梦就去追,是当下许多年轻设计师的写照。在瞬息万变的时尚圈,机遇和挑战并存。此次,记者对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王朝晖进行了专访,请她分享这些年来对于当下时尚行业及新锐设计师在上海创业的深刻洞察。

“上海就像一个磁场,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设计师。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上,对于年轻设计师来说,这是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绝佳机会,也是一个必须不断学习和适应新技术的时代。”王朝晖表示。她告诉记者,在前些天的蕾虎呦桃青年艺术节成果秀场上,有一位从西安美术学院毕业的设计师的作品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设计师说自己的设计之前不被接受,她就在小红书运营,然后被蕾虎发现邀请来到了这个秀场。她觉得什么样的设计在上海都能找到欣赏的眼光。”

新锐设计师在上海感受到一种“包容之感”,这种“包容”即意味着设计被消费者接受以及喜爱,这是品牌上线的核心因素。在王朝晖看来,这种“包容”滋养着设计的多样性和创新的勇气,而这种“包容”源 自上海的“底蕴”。她解释说:“上海的海派文化,是一种深植于这座城市骨髓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在这种文化精神滋养下,无论你的作品是富含东方传统韵味的中装,还是流露着现代气息的洋装,或是其他任何大胆的创新尝试,这里总能寻得知音,收获赞誉。”

上海的优势不仅在于文化的包容性,还在于其完善的产业链和先进的市场运作机制,为年轻设计师提供了一个成长和完善作品的理想环境,那些散布于城市各处的孵化基地,如同设计师的摇篮,不仅为他们提供技术与资源的坚实后盾,更为其架设了与市场对接的桥梁。

与此同时,王朝晖也提醒道,上海市场的高度成熟与国际化水平,意味着设计师们面临的将是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要想在这样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不仅需要设计师具备卓越的审美感知和创新思维,还需掌握数字时代的话语权,熟练运用数字工具和社交媒体,将设计转化为影响力,实现从作品到商品的无缝转换。

在“互联网+”的大浪潮中,年轻设计师们需要更好地学会整合资源,如创新供应链和数字营销策略,以适应市场的需求。设计师的创造力和适应能力同样重要。唯有持续学习,不断拥抱变化,将传统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稳舵前行,创造属于自己的时尚版图。上海,作为这场时尚革命的前沿阵地,正以开放的姿态,等待着每一位有志于创新的设计师,共同绘制出未来时尚的壮丽画卷。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