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多年前,几名来自上海比乐中学的少年,共同报名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这一取材于真实历史的热血故事,将被搬上舞台,计划于今年9月上演。记者从昨天举行的发布会上获悉,其中的几位小演员,还将向全社会“征召”。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原创话剧《同学少年》取材于真实历史,以当年轰动全上海的比乐中学几位同学同日报名参加志愿军的史实为依据创作而成。李茂新、肖友砚、来纫秋,入伍前都是上海比乐中学的学生,还是少年的他们满怀热血,以文艺兵的身份参军入伍,自愿赴朝。 “为了避开美军飞机的狂轰滥炸,部队通常在傍晚出发,星夜兼程,一直要走到次日天亮才能休息。每日夜行30公里,战士们脚上都磨出了血泡。实在太累了,我们就一边打瞌睡一边赶路。”“部队休整时,我往家里写过两封信,都是报喜不报忧,‘这里一切都好,勿念!’其实大家做好了随时为国捐躯的思想准备”……这是女儿李菁替父亲李茂新整理出的那段回忆。 2021年10月,88岁的肖友砚与珍藏70多年的小提琴合了张影。这把小提琴是他的同学、上海戏剧学院原党委书记胡志宏送给他的,从奔赴朝鲜到两年后回国,这把小提琴一直跟着他。而再次碰到老同学胡志宏时,已经是几十年后了。回忆战场上的往事,他还记得:“我们被分成若干个小组,我和女战士孔瑛一组,我拉琴,她唱歌。有时前线战壕里只能容纳两三名战士,我们就跪在坑道边上演出。一辆吉普车载着我俩一个战壕一个战壕唱过去,就这样一连唱了好几天。有时我们前脚刚离开,后脚战斗就打响了。” 来纫秋的家里,有块天蓝色的降落伞布。“本想着做条裙子,可一直没舍得。”这块降落伞布,连同刚参军时打腰鼓的照片、在朝鲜慰问演出的照片,都被她藏得好好的。 豆蔻年华时就自愿赴朝的这些青年,在血与火中的淬炼中成长,为伟大祖国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献上了一曲赞歌。这些故事,被纪实文学作者、上戏校友李菁一一记录,而能被母校搬上舞台,她感到特别骄傲。 编剧钱珏是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还是一名从事艺术教育20多年的上戏教师。钱珏告诉记者,在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她感受到了创作者与故事联结起来的共同点,让她感觉到这段历史不再遥远,而有了书写的勇气。 曾执导过舞台剧《繁花》、话剧《前哨》《兰考》等剧目的上戏导演马俊丰表示,虽然他不是上海人,但他有个关于上海的“小宇宙”,从上世纪20年代、70年代、90年代到当代,如今再次将他带回到上世纪50年代。 “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些少年们的果敢、无私、有为,是什么让他们有这样的选择? 我非常好奇,希望能带着我们的团队将这些内心深处的东西告诉给大家。”马俊丰也代表创作团队向全社会发出“邀约”,“这几位少年的主演,希望有兴趣的年轻朋友们都能来尝试。” 据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郭恺介绍,原创舞台剧《同学少年》是上戏2024年度的重点创作演出项目之一,由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黄浦文化旅游集团联合出品,将于2024年开学季9月6日至10日开启首轮演出。值得一提的是,《同学少年》的创制充分体现了校企联动的创新举措。基于上海戏剧学院的卓越教育资源、艺术底蕴和丰富经验,依托黄浦文旅集团的运营实力,强强联手,双向赋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