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设计场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08月0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而美的收纳生活

【文/周琳琳】

    青山周平

    日本著名建筑师

如何在有限的空间融入自己美好的兴趣,如何利用有效的收纳,让小空间展示出自己的个性?这个话题,一直在寸土寸金的大都市中,持续受到关注。进而,学会改造自己的“小而美”空间,也成为都市人推崇的生活方式。而EDITOR买手店把主题定位为“收纳”,正是希望帮助人们解决空间利用的问题。

长期旅居中国的日本著名建筑师青山周平,也是EDITOR买手店的设计师,在他的眼中,收纳功能一直是他工作中的考虑要点。通过收纳,人们除了可以整理好自己的各种物件,让所处空间显得舒适和整洁;更为重要的是,人们会在收纳过程中舍去无用和废弃物品,留下所需之物;从而意识到自己本质上的需求,达成精神上的化繁为简。“最时髦的生活态度之一,就是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想表现什么样的个性化态度。”青山如是说。

编写美好

把所推崇的生活看作一本线下立体杂志,是生活品牌EDITOR的理念定位。收纳不仅可以让人们靠近内心,更可以由此发现生活,热爱生活,编写生活。旅行编辑、美食编辑、生活方式编辑、图片编辑……原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这本“杂志”的编辑,用各种方式阐释眼中的美好生活,同时带动身边人一起编辑生活。随着“杂志”的愈加多姿多彩,品牌希望打造出一个完整的生活社区。

以编辑常用的“稿纸”为设计出发点,同时契合店铺主题“收纳”,青山周平选择用网格去表现空间,用白色收纳墙作为两个概念的结合。每一个产品陈列展示柜,都是可以单独从收纳墙中直接取出的,在不同的组合形式中展现多样的美感。陈列柜的不同配色带来视觉上的惊喜之余,代表不同的收纳类别,兼顾实用性能。当所有的陈列柜放回原处、所有的门都关闭的时候,就会形成一面简单的3米×12米的墙。这面墙具有19个功能的叠加,体现出收纳的概念。此时,它看起来也像编辑们常用的白底黑线稿纸。这种空间设计既给顾客带来同为“编辑”的畅想,也具备高度的艺术感和实用性。此外,这种灵活的网格元素将会在EDITOR的多功能社区中得以延续。

共享未来

对于这种网格化、积木式的空间,青山周平还在做其他尝试。他正在进行的另一个设计,名为“400个盒子的生活城市”。诚然,这个空间的排列和组合,就像家中许多大大小小的盒子被堆砌和抽取的状态。青山告诉我们,过去胡同里的生活方式对他颇有启发,找到这一设计的灵感。现代人注重住宅的私密性,但是越来越失去城市、家的链接。在他的设计中,网格化将家的一些功能分开,积木化的拼搭让厨房、卫生间等共用的空间得到不同的组合。“我希望这里面不仅仅是空间的共享,还包括物品的共享,以及人和人关系的共享,从而形成具有未来感的生活方式。”

Qa 生活周刊×青山周平

日本著名建筑师

Q:你本人是“收纳控”吗?

A:我不算是收纳控吧,只是说会收纳。其实我喜欢将一些物品摆放出来,有时候会激发我的灵感。

Q:你觉得从哪些方面入手,可以提升收纳能力?

A:收纳是现代人生活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即便有人越来越多地购买收纳用品,他们也不一定能很好地利用空间。另外,还有人用大柜子装下所有的东西,或者像“桌子理论”那样在桌上放大量物品,看起来同样干净整洁,但这些都不算是收纳的范畴。

Q:你觉得当下的产品和空间设计,会如何引导和改变未来的生活和社区?

A:举个例子来说:初到日本的人都会惊讶那里有很多24小时便利店,或者一些楼下随处可见的自动售卖机。它们就像是家里的另一个冰箱一样。所以我认为,空间的大小和生活的质量并没有什么关系,收纳是一个方向,但更有人性化的方向是实现共享家庭和共享社区。

 

 

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