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3版:有情人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08月0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当相亲变成了明码标价的游戏

【文/蘑菇姑姑】

如果根据不同人财富多少设置门槛,很有可能会“误入歧途”。

一个女白领说,她有一个谈了一年多的男友,一切都好,钱不够,在一线城市买房子遥遥无期,嫁是不嫁?

问题的复杂在于,爱情和面包不是A和B的选择,还需要多维度调配匹配比例。

不过,这个复杂的问题在大爷大妈眼中,实在很好解决。

最近一则由公园相亲角大爷大妈集体“审订完成”的北京地区择偶价格表诞生了,明码标价地直接把剩男剩女按拥有的资源分级排列,一目了然。

有评论说这张表格里面有很多心理恐慌,看到的都是向上流动的渴望,中产阶层想要拼命保住自己不下滑的“努力”。

这张简化了的择偶标准,在外部化择偶的同时,也单纯片面强调了拥有社会资源的重要性。

大部分的时间,我们都是被潜意识主导,并不是意识。炫目的广告、浪漫的高端生活享受总让我们觉得自己“钱不够”,这种“不够”是我们的集体无意识。

钱是永远不嫌多的,这个社会最深远的共鸣不是人人孤独,而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不够有钱”。

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感受,它里面有攀比的非理性成分,有虚构的理想自我,还有爱情的美好浪漫,更有对“自身不够好”的苛责。在婚恋中绑定、投射一些自身的理想,也是一种基本人性。

用格式化的文字,把不同人拥有的社会资源标示出来,可以变成大数据的条件进行筛选,这方便和便利了,但是这个便利会把大家引导到“趋利避害”这个点上来。

如果我见到一个具体的人,我会知道他穿的衬衫干净吗?他的手指好看吗?他身上有没有淡淡的烟草味道?他会不会在喝红酒的时候露出满足的神情?

但是,我看到的是一堆资料,他六环有房、年收入20万、外地人无北京户口……这些理性的条件会让人进行趋利避害的考量,自然就来到挑剔苛刻的境地,会忘记这个人可爱与否。

有些人有钱,“心理上”却很穷;另外还有一些和金钱关系不恰当的人,也可能很有钱;一个完美主义自恋者,可能相当有钱的,因为他的社会成就就是他的“命”,但是他另一方面是相当自大的,眼里完全看不到其他人的存在,作为他的妻子可能会非常“惨”……

所以,如果根据不同人财富多少设置门槛,很有可能会“误入歧途”。

跟金钱有关的品质,一要看TA跟金钱的关系,比如TA的消费观、如何看待工作和创造、TA的乐观程度、主动承担性、自我效能感以及心理的弹性,从这些方面来评估TA和金钱的关系。

一个和金钱关系好,有健康自我驱动和成就欲的人,不会“穷”一辈子。

 

 

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