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遇见,理想生活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08月1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劝酒当歌无事而饮,一切皆有时

【文/ 董群力 图/受访者提供】

那是一家人一天中最为郑重其事的时光,这道酒,更像是个仪式,举杯相望,一切安好。那时常喝的,就是拿糯米原酿出来的低度酒。有点甜,有点厚重,不太上头。

徐寸寸的办公室就在上海市中心万千大厦的楼宇中,夕阳时分,她同我斟上两杯酒,一杯名为“点绛唇”,一杯名为“江南香雪”。这是她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走遍五湖四海,尝过数百种山间美酒,终于寻到了的米酒佳酿。她说,茶为“大收”,酒为“大放”,这“匠心”二字,却全在“寻”字之上。

举杯相望,一切安好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众人为贾宝玉做生日,袭人在开宴前说道:“我和平儿说了,已经抬了一坛好绍兴酒藏在那边了,我们八个人单替你过生日。”这并非《红楼梦》中第一次提到绍兴黄酒,在第三十八回中,红楼众人以“菊”为题,各自作诗,共品螃蟹时,便有文写道:“宝玉又看了一回黛玉钓鱼,一回又俯在宝钗旁边说笑两句,一回又看袭人等吃螃蟹,自己也陪她饮两口酒。”黛玉自斟半盏,看时却是黄酒。曹雪芹在写红楼时,对其中的一饮一食皆费心思,也都有法度,便可知黄酒在当时亦是宴饮、辅食的上品。

徐寸寸第一次读《红楼梦》,还是八岁那年,到了初中,她已入红学会。由于家里的渊源,耳濡目染,徐寸寸打小就对传统文化和考古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结。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读了百遍的红楼梦,最终,红楼自然也成了她的魂:“如果非要从酒的角度来说,酒只是其中的一个符号,它所代表的文化对我有很深的影响。”直到如今,如果要问徐寸寸最爱什么地方的酒,她仍然会回答是浙江的酒,一则因为那里的酒,从度数到口味都更合她的心意,二则因为那里也是她的故乡。

出自书香之家的徐寸寸,给予了她热爱琴棋书画的基因。徐寸寸回忆起小时候,“酒”似乎总是和“礼”分不开。每一个节气都有自己对应的酒品,譬如到了端午,就必须喝上两口雄黄酒,一家人郑重其事地换上传统的服装,聚在一起,喝酒就意味着相聚。

家里也常有亲朋好友自远方来拜访,总免不了要招待,这时,家中的长辈总会根据时令和时节的差异,用不同的酒来款待客人。午间和晚间的酒不甚相同,连配的小菜也是菜随酒便,各色各异,后来徐寸寸在回忆这一段的时候写道:“那是一家人一天中最为郑重其事的时光,这道酒,更像是个仪式,举杯相望,一切安好。那时常喝的,就是拿糯米原酿出来的低度酒。有点甜,有点厚重,不太上头。”

茶为大收,酒为大放

有人称徐寸寸为“玩家”,一则因为她着实喜欢收藏,也为了寻找一些真正的美物,去过很多地方;二则因为,她的性格中多少有点随性不羁。徐寸寸读《三国演义》,最喜欢的人物是曹操,因为《短歌行》中的一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开篇便是豪情壮志满怀,她也喜欢读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些文人似乎总是与酒分不开,倘若不喝些酒就泼墨作诗,似乎就不够味儿:“茶为‘大收’,酒为‘大放’,没有‘大收’,就谈不上‘大放’。酒是越喝越有味道的,不似茶,总是越喝越淡。从魏晋之风到唐宋文化,酒是一以贯之的。它可以弥补一些性格、地域的差异,也是打开灵魂的东西。”

徐寸寸有个响当当的名号,人称互联网女酒仙。她说自己是个女子,要说喜欢喝酒,多少有点不好意思,不过,是真的喜欢喝。上班的时候,喝些度数低的,下班的时候,美酒配电影,自斟自酌,也有另一番趣味,于是,她开始有了另一个小目标,就是打造一个互联网酒庄。

大学快要毕业的那一会儿,金融业正处在如火如荼的当口。于是,家里人就给徐寸寸安排了一份体面的工作,在外资银行上班。可是她不喜欢,闲暇时就会写些文字上传到网站上,从此,开始了她互联网的创业之路,她也由此成为了第一代互联网创业者。后来,任职知名游戏网络公司品牌公关总监。现在,正式开始自己的互联网创业项目。

香雪点绛唇

村上春树有一本小书名为《如果我们的语言是威士忌》,作者有意将这本小书写成带着“威士忌”味儿的游记。比如,在艾莱岛,用纯麦芽威士忌配当地的牡蛎:“我于是照做。在饭店要了一盘生牡蛎加两杯纯麦芽威士忌,把威士忌满满地浇在壳中的牡蛎上面,直接放到嘴里。唔,实在好吃得不得了。牡蛎的海潮味和艾莱威士忌那海雾般独特的氤氲感在口中融为一体。不是哪一方靠近,也不是哪一方接受,简直就像传说中的崔斯坦与伊索德一样。然后我把壳中剩的汁液和威士忌‘咕嘟’咽下。如此俨然举行仪式一般重复了六次。真可谓人间天堂!”我不知徐寸寸是否读了这篇文章,但是村上春树的文字无疑打动了她。作者在书中,对生活和饮食的事无巨细的描写,用一种安静而隐秘的“小确幸”抚平了她性格中的不安定元素。无论是自己的购物平台,还是互联网酒庄,皆受到了这一点的影响。

由于许多传统的艺术,多数隐藏在深山之中,为了那些原初、本真的美物,每隔一段时间,徐寸寸总要背起行囊,到各地的山林间探索一番。当地的村人甚是热情,徐寸寸每到一处,几乎都会遇到热心的村人,拿出自己所酿制的米酒,来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这种酒通常是以当地的水、当地的酒糠,在当地的温度和条件下酿造而成的,出了这个山头,就再也尝不到相同的滋味了。”

徐寸寸曾在乡间遇过一位老人,老人正用竹条在路边编着背篓。她便上去与老人搭话,问他何不将这种工艺运用在包包的编织上,老人想也没想,便斩钉截铁回答了一个“不”字。一些传统技艺除了缺少一个展示的平台,也许还缺了与时代的链接点。徐寸寸便想,如果能通过互联网的平台,将山中原酿的好酒与好酒之人链接在一起,或许能建起一个“互联网酒庄”。于是,她每走到一处,便开始特别留心当地家酿的米酒。

在武夷山南,有这样一种酒。每到五月,福建客家的村落里就会蒸腾起一片袅袅的雾气,远看酒雾浓云氤氲成一体,倒有几分人间仙境的意思。这是家家户户正在用艾叶炙烤米酒,通过捣曲、淋饭、落缸、发酵、煎酒等传统工序,这样酿制出的酒,便有了清雅的琥珀色彩,前味有些轻柔的花香,中味是青梅清爽的酸甜感,而后味仍是浓郁的米酒香气。后来,这个酒被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点绛唇”。

而另一瓶来自绍兴的酒,则被称作“江南香雪”。所谓香雪,是古时借代糯米的一种说法。酿酒之前,家家户户会将糯米摊在院子里晾晒,每到这时候,村子里便阵阵飘香,弥漫着糯米的香气。远远望去,糯米之白,似是满地飘雪,于是,它便也得了一个极风雅的名字,被称之为“香雪”。这种酒较之前者,似乎更能品出些馥郁的浓香,也更像是那些年,徐寸寸年岁还小,与家人举杯相望的情景。

村上春树在《如果我们的语言是威士忌》的前言中写道:“如果我们的语言是威士忌,当然就不必费此操办了。只要我默默递出酒杯,您接过静静送入喉咙即可,非常简单非常亲密非常准确。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居住在语言终究是语言,也只能是语言的世界里,我们只能将所有事物置换成另一种不带酒意的东西才能表达出来,我们只能生活在这一局限之中。”这一滴酒,通古博今,胜过万语千言。

Qa 生活周刊×徐寸寸

唐品网、寸寸酒肆创始人及CEO

Q:取名“惜浆”的含义是?

A:酒之起源既古,其嗜好亦自古已然。《周礼·天宫酒正》中有云:“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事酒,有事而饮也;昔酒,无事而饮也;清酒,祭祀之酒。于是,把“昔”同“惜”,无事而饮,一切皆有时。

Q:走了那么多地方,喝了那么多种酒,其中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

A:每一款酒都要花费大半年的时间,因为选一种酒,就要喝200多种,然后从中选择。匠心就体现在这个“寻”字上,并不是人云亦云,要挑选酒,首先要懂得“品”。在旅途上,也认识了很多人,还有学习了很多各地酿酒的知识。比如,“点绛唇”是福建客家的酒。因为那边天气比较炎热,家家户户都有窑,酒中虽有青梅,但是和一般的青梅酒不同,他们在酿制时,将青梅加在酒糟里一同泡制,而不是酿成之后,再加入青梅泡制。不同的地方酒糠也是不同的,有些地方用玫瑰鲜花入酒,酒的味道也会截然不同。

Q:那么不同地方的酒呢,有没有什么显著的特征?

A:有很大差异,比如西北有马奶酒。当地的牛奶和我们所认为的牛奶,完全不同,更像是冰激凌的感觉。而绍兴的酒,就是用糯米酿成的,所以它非常注重糯米的质量还有酿制的年份,越是陈年的酒,越是厚重、馥郁。而另一些地方的酒,就会更多运用花香和果香,酒中也更有酸甜的滋味。好山好水,通常都有好酒美人。

Q:什么是“互联网酒庄”?

A:互联网思维就是缩短供应链。我个人平时生活里,也喜欢一个人小酌一番,但是要买到好酒并不容易,尤其是非常特别的酒,所以很多时间都花在寻酒和囤酒上。我因为做“唐品”所以去到很多地方,不同的地方都有自己酿制的酒,所谓“千地千酿”,我想把各地的佳酿收集而来,我作为一个旁观者,为它们提供一个平台,所以有了“寸寸酒肆”。

 

 

生活周刊